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的产生背景 | 第7-9页 |
1.1.1 国际航运安全状况 | 第7页 |
1.1.2 国内航运安全状况 | 第7-9页 |
1.2 影响航运安全的因素 | 第9-14页 |
1.2.1 影响航运安全的四大海运现象 | 第9-11页 |
1.2.2 人为因素对航运安全的影响 | 第11-14页 |
1.3 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的产生过程 | 第14-18页 |
1.3.1 国际社会对船舶事故的反应 | 第14-15页 |
1.3.2 国际海事组织观念的变化 | 第15-16页 |
1.3.3 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的产生过程 | 第16-18页 |
1.4 我国实施国际安全管理规则取得的成效 | 第18-19页 |
1.4.1 规则实施的基本情况 | 第18页 |
1.4.2 取得的成效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9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9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当前研究状况 | 第21-23页 |
第3章 航运公司SMS运行有效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3-42页 |
3.1 概述 | 第23-26页 |
3.2 调查表统计分析 | 第26-39页 |
3.3 SMS运行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2页 |
3.3.1 最后删除了调查表中的静态指标 | 第39页 |
3.3.2 调整调查表“动态指标5” | 第39-40页 |
3.3.3 将动态指标6和指标7列为“一标否决”指标 | 第40页 |
3.3.4 确定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2页 |
第4章 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4.1 模糊推理系统介绍 | 第42-43页 |
4.2 SMS运行有效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第5章 评价指标权重的获取 | 第46-50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5.2 判断矩阵的建立 | 第47-48页 |
5.3 依照判断矩阵进行权重计算 | 第48-50页 |
第6章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50-73页 |
6.1 隶属函数描述 | 第50-54页 |
6.2 隶属函数的应用 | 第54-73页 |
第7章 评判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 第73-81页 |
7.1 航运公司一 | 第74-75页 |
7.1.1 航运公司一2000年SMS运行状况 | 第74页 |
7.1.2 航运公司一2001年SMS运行状况 | 第74-75页 |
7.2 航运公司二 | 第75页 |
7.2.1 航运公司二2001年SMS运行状况 | 第75页 |
7.3 航运公司三 | 第75-77页 |
7.3.1 航运公司三2000年SMS运行状况 | 第75-76页 |
7.3.2 航运公司三2001年SMS运行状况 | 第76-77页 |
7.4 航运公司四 | 第77-78页 |
7.4.1 航运公司四1999年SMS运行状况 | 第77页 |
7.4.2 航运公司四2000年SMS运行状况 | 第77-78页 |
7.4.3 航运公司四2001年SMS运行状况 | 第78页 |
7.5 比较研究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