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摘要;关键词 | 第1-6页 | 
| 二、 绪论 | 第6页 | 
| 三、 我国文论关于文学鉴赏主体性的主要观点及其成就与缺憾 | 第6-12页 | 
| (一) 主要观点: | 第6-9页 | 
| 1、 “赋诗断章”说 | 第6-7页 | 
| 2、 “诗无达诂”说 | 第7-8页 | 
| 3、 “以意逆志”说 | 第8页 | 
| 4、 “知音”说 | 第8-9页 | 
| 5、 “再创造”说 | 第9页 | 
| (二) 成就与缺憾 | 第9-12页 | 
| A、 成就: | 第9-11页 | 
| 1、 确立了鉴赏者的主体地位,主张发挥鉴赏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第9-10页 | 
| 2、 阐明了鉴赏主体的个人修养及其差异对主体介入的影响,主张鉴赏者要排除障碍,努力成为“知音” | 第10页 | 
| 3、 明确了文本意义解释的不确定性,为鉴赏者的再创造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 第10-11页 | 
| 4、 肯定了文本意义是文本固有意义和读者所赋意义的综合,揭示了“诗人挡不住读者”的解读规律 | 第11页 | 
| B、 缺憾: | 第11-12页 | 
| 1、 概念表述的不准确,为牵强附会打开了方便之门 | 第11-12页 | 
| 2、 理论阐述的不全面,容易产生对读者的误导 | 第12页 | 
| 四、 西方文论关于文学鉴赏主体性的主要观点及其创新与局限 | 第12-19页 | 
| (一) 主要观点: | 第12-15页 | 
| 1、 “具体化”说 | 第12-13页 | 
| 2、 “视界融合”说 | 第13页 | 
| 3、 “期待视界”说 | 第13-14页 | 
| 4、 “两极”说 | 第14页 | 
| 5、 “阅读常规”说 | 第14-15页 | 
| (二) 创新与局限: | 第15-19页 | 
| A、 创新: | 第15-17页 | 
| 1、 全方位观照,多角度论述 | 第16页 | 
| 2、 表述新颖,富有独创性 | 第16-17页 | 
| B、 局限: | 第17-19页 | 
| 1、 过分夸大读者在确定文本意义方面的作用,导致文学作品相对稳定的客观意义价值的丧失 | 第18页 | 
| 2、 过分强调读者个性,忽视读者作为社会的人的共性及其对理解作品意义的影响 | 第18-19页 | 
| 五、 中西文论衍生的两种主体介入范式,及范式形成的文化基因 | 第19-25页 | 
| (一) 两种主体介入范式: | 第19-20页 | 
| 1、 “传统范式” | 第19页 | 
| 2、 “现代范式” | 第19-20页 | 
| (二) 两种范式形成的文化基因 | 第20-25页 | 
| 1、 “传统范式”的成因 | 第21-23页 | 
| 2、 “现代范式”的成因 | 第23-25页 | 
| 六、 两种主体介入范式的对立统一及其在鉴赏实践中的恰当把握 | 第25-31页 | 
| (一) “传统范式”的核心是“走近作者”和“创造性背离”的对立统一 | 第25-27页 | 
| (二) “现代范式”的核心是接受作者的“暗示”,不受限制地实行“创造性背离 | 第27-31页 | 
| 七、 结论 | 第31-34页 | 
| 八、 注释 | 第34-36页 | 
| 九、 参考书目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