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 第1-14页 |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 | 第10页 |
二. 东南亚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业的警示 | 第10-11页 |
三. 我国诱发金融动荡的潜因 | 第11-14页 |
(一) 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持续下滑,亏损严重 | 第11页 |
(二)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出现较为严重的存差 | 第11-12页 |
(三) 投资资金来源不合理、投资膨胀的危险继续存在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回顾 | 第14-20页 |
一. 80年代,由巴塞尔协议所引起的我国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理论的初步探索 | 第14-18页 |
(一) 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与要求 | 第14-15页 |
(二) 实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 第15-18页 |
二. 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所引起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 | 第18-20页 |
(一) 1993年以后,为了保证商业银行集中管理,各商业银行相继集中了资金管理权和贷款管理权 | 第18页 |
(二) 逐步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剖析 | 第20-34页 |
一. 资金宏观配置格局的变化 | 第20-27页 |
(一)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下滑 | 第20-21页 |
(二) 财政性融资与金融性融资的格局转变 | 第21-23页 |
(三) 金融系统扩张速度迅速 | 第23-24页 |
(四) 居民储蓄连年增长,个人资金比重大大提高 | 第24-27页 |
二.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问题突出 | 第27-29页 |
三. 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其金融资产负债结构潜伏危机 | 第29-31页 |
(一) 以“放权让利”为特点的国有企业改革阶段 | 第29-30页 |
(二) 以探索“两权分离”与实施“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国企改革阶段 | 第30页 |
(三) 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阶段 | 第30页 |
(四) 我国国有企业金融资产负债结构问题 | 第30-31页 |
四.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31-32页 |
(一) 受传统经营体制的影响,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 第32页 |
(二) 信贷队伍素质不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不强 | 第32页 |
(三) 相当多的银行没有实施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 第32页 |
五、 缺乏其他配套改革措施 | 第32-34页 |
(一)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 第32-33页 |
(二) 社会公正机构不健全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 第34-49页 |
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第34-36页 |
二. 增加我国财政收入,履行财政职能,理顺财政与银行的关系 | 第36-37页 |
三.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推进直接融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比重,适当分散信贷风险 | 第37页 |
四. 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促进信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 第37-41页 |
五. 加强人民银行的监管力度、完善人民银行的监管措施措施 | 第41-43页 |
(一) 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市场准入管制 | 第41页 |
(二) 推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优化资产负债配置结构,降低风险资产 | 第41-43页 |
(三) 加强金融稽核,规范金融监管 | 第43页 |
(四) 健全监管机构,充分监管队伍 | 第43页 |
六、 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 第43-45页 |
(一)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优点 | 第43-44页 |
(二) 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设计 | 第44-45页 |
七、 从基层行的具体情况入手 | 第45-46页 |
(一) 以租抵债 | 第46页 |
(二) 盘活闲置资产 | 第46页 |
(三) 帮助亏损企业发掘盈利增长点 | 第46页 |
(四) 转制化解不良资产 | 第46页 |
(五) 发挥信息优势化解风险 | 第46页 |
(六) 租凭收贷 | 第46页 |
(七) 迂回收贷 | 第46页 |
八、 目前我国化解防范信贷风险已实施的改革 | 第46-49页 |
(一) 从信贷资产五级分类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 第46-47页 |
(二)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我国第一家负责不良资产公司成立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