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山二论
Ⅰ、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Ⅱ、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Ⅲ、 弁言 | 第6页 |
Ⅳ、 正文 | 第6-23页 |
第一篇 子山与北朝文化 | 第6-15页 |
一、 子山接受北朝文化影响之条件 | 第6-9页 |
(一) 学遵河北 | 第6页 |
(二) 素爱幽凄萧杀之美 | 第6-7页 |
(三) 对北人作品无偏见 | 第7页 |
(四) 还有不忌稚拙的一面 | 第7-8页 |
(五) 性格质直 | 第8页 |
(六) 对北周政权持合作态度 | 第8-9页 |
(七) 游踪甚广 | 第9页 |
二、 北朝文化对子山之影响 | 第9-15页 |
(一) 看伎与观碑的结果 | 第10页 |
(二) “千金马”的价值 | 第10-12页 |
(三) 从南北文化差异看子山后期作品的抒情风格 | 第12-13页 |
(四) 子山与北周文风复古运动 | 第13-14页 |
(五) 《哀江南赋》与《春赋》为何形式迥异 | 第14-15页 |
第二篇 “徐庾体”刍议 | 第15-23页 |
一、 最初之“徐庾体” | 第15-17页 |
二、 最初之“徐庾体”必不以形式称 | 第17-18页 |
三、 旧“徐庾体”的衰落与新“徐庾体”的勃兴 | 第18-20页 |
四、 后起“徐庾体”之特征 | 第20-22页 |
五、 “庾信体”不等于“徐庾体” | 第22-23页 |
六 (附论)、徐、庾骈文句式的一个重大差异 | 第23页 |
Ⅴ、 注释 | 第23-27页 |
Ⅵ、 主要参考书目 | 第27-30页 |
Ⅶ、 后记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