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设计与施工现状 | 第14-17页 |
·理论分析 | 第17-18页 |
·数值分析 | 第18-20页 |
·室内模型试验 | 第20-21页 |
·现场监控量测 | 第21-22页 |
·结构可靠度研究 | 第22页 |
·超大跨隧道主要研究内容及采用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超大跨隧道衬砌断面型式研究 | 第23页 |
·不同跨度隧道及超大跨隧道不同施工方案受力特征研究 | 第23页 |
·超大跨隧道施工开挖迹面与安全研究 | 第23页 |
·超大跨隧道室内模型实验研究 | 第23页 |
·超大跨隧道施工方案确定及现场监控量测研究 | 第23页 |
·超大跨隧道结构可靠性研究 | 第23-24页 |
第2章 超大跨隧道结构方案研究 | 第24-34页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4页 |
·常规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 第24-27页 |
·NATM基本原理 | 第24页 |
·岩体的破坏准则 | 第24-25页 |
·支护结构的径向约束压应力对围岩中应力重分布的影响 | 第25-26页 |
·开挖对开挖工作面附近围岩的力学状态的影响 | 第26页 |
·支护结构种类、构筑时机、围岩压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超大跨隧道支护方式与参数 | 第27-28页 |
·超大跨隧道支护方式 | 第27页 |
·超大跨隧道支护参数 | 第27-28页 |
·超大跨隧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第28-33页 |
·隧道建筑限界 | 第28页 |
·隧道衬砌断面比选 | 第28-29页 |
·数值模拟概况 | 第29-30页 |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超大跨隧道衬砌内轮廓面的选取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隧道开挖力学行为模拟 | 第34-63页 |
·隧道施工力学基本理论 | 第34页 |
·隧道施工力学基本概念 | 第34页 |
·隧道施工力学基本原理 | 第34页 |
·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及ANSYS实现 | 第34-44页 |
·力学及有限元模型 | 第34页 |
·隧道开挖模拟基本方法 | 第34-38页 |
·隧道支护或超前支护措施的模拟 | 第38-40页 |
·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在ANSYS中的实现 | 第40-41页 |
·弹塑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41-44页 |
·不同跨度隧道力学行为研究 | 第44-53页 |
·隧道支护衬砌参数 | 第44-45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45-46页 |
·不同跨度隧道力学行为比较 | 第46-53页 |
·超大跨隧道施工方案研究 | 第53-62页 |
·超大跨隧道施工方案的拟定 | 第54页 |
·拟比选施工方案的特点 | 第54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54-56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及方案比选 | 第56-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隧道开挖迹面与围岩稳定关系研究 | 第63-88页 |
·开挖迹线与开挖迹面 | 第63-64页 |
·开挖迹线与开挖迹面的定义 | 第63页 |
·开挖迹线的计算 | 第63-64页 |
·开挖迹面与隧道稳定性关系的模拟方法 | 第64页 |
·数值模拟概况 | 第64-67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65页 |
·施工过程的模拟 | 第65-67页 |
·台阶法循环进尺1m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 | 第67-77页 |
·围岩位移 | 第67-70页 |
·围岩应力 | 第70-73页 |
·围岩承载能力分析 | 第73-74页 |
·初期支护内力分析 | 第74-77页 |
·二次衬砌应力分析 | 第77页 |
·不同工况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7-84页 |
·围岩水平位移分析 | 第77-79页 |
·围岩竖向位移分析 | 第79页 |
·围岩纵向位移分析 | 第79-80页 |
·围岩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80-81页 |
·围岩最小主应力分析 | 第81-82页 |
·围岩承载能力分析 | 第82-83页 |
·初期支护安全系数分析 | 第83-84页 |
·隧道开挖迹面与施工安全关系研究 | 第84-87页 |
·隧道开挖迹面与围岩稳定性单因素分析 | 第84-85页 |
·隧道开挖迹面与围岩稳定性D-P准则判断 | 第85-86页 |
·隧道开挖迹面与初期支护安全系数关系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超大跨隧道开挖围岩变形规律室内模型研究 | 第88-108页 |
·相似模型试验法理论体系 | 第88-89页 |
·相似材料选择与配比实验 | 第89-91页 |
·相似材料试件的制作 | 第89-90页 |
·相似系数 | 第90-91页 |
·相似试验系统设计 | 第91-93页 |
·系统构思 | 第91页 |
·试验系统设计 | 第91-93页 |
·实验准备及加载方案确定 | 第93-98页 |
·试验准备 | 第93-94页 |
·隧道原岩应力的确定 | 第94页 |
·试验加载方案 | 第94-95页 |
·相似模拟试验方案 | 第95-97页 |
·相似模型试验安排 | 第97-98页 |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8-105页 |
·双侧壁下导坑法 | 第99-101页 |
·双侧壁上导坑法 | 第101-103页 |
·台阶法 | 第103-105页 |
·围岩位移与模型破坏试验比较 | 第105-107页 |
·位移比较 | 第105-106页 |
·模型破坏试验比较 | 第106-107页 |
·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比较 | 第107页 |
·水平位移比较 | 第107页 |
·拱顶下沉比较 | 第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超大跨隧道施工方案确定及现场位移监测研究 | 第108-124页 |
·超大跨隧道施工方案确定 | 第108-110页 |
·超大跨隧道开挖方案比选 | 第108-109页 |
·超大跨隧道台阶法施工方案 | 第109-110页 |
·超大跨隧道台阶法施工技术总结 | 第110页 |
·现场监控量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110-111页 |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的可行性 | 第110-111页 |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的必要性 | 第111页 |
·韩家岭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及测点布设 | 第111-112页 |
·韩家岭隧道围岩周边收敛、拱顶下沉监测与分析 | 第112-118页 |
·测试原理 | 第112-113页 |
·测试数据分析 | 第113-116页 |
·周边收敛与拱顶下沉回归分析 | 第116-118页 |
·周边收敛、拱顶下沉监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 第118页 |
·韩家岭隧道围岩深部位移监测与分析研究 | 第118-123页 |
·测试原理与测试设备 | 第118-119页 |
·测试数据分析 | 第119-121页 |
·围岩塑性圈的确定 | 第121-122页 |
·锚杆杆体最终受力趋势分析 | 第12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7章 超大跨隧道衬砌结构的可靠度分析 | 第124-148页 |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理论 | 第124-128页 |
·极限状态 | 第124-125页 |
·功能函数 | 第125页 |
·结构可靠性 | 第125页 |
·结构可靠度 | 第125-126页 |
·结构可靠指标 | 第126-127页 |
·结构可靠指标与安全系数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隧道衬砌结构极限状态功能函数 | 第128-129页 |
·隧道衬砌结构荷载效应 | 第129-133页 |
·基本原理 | 第129-130页 |
·隧道衬砌结构内力的统计特征 | 第130-133页 |
·隧道衬砌结构内力分析 | 第133-136页 |
·计算原理 | 第133-135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135-136页 |
·隧道衬砌结构可靠指标 | 第136-139页 |
·超大跨隧道衬砌结构的可靠度分析 | 第139-147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139页 |
·主要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 | 第139-140页 |
·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 | 第140-144页 |
·衬砌结构抗力统计特征 | 第144-145页 |
·隧道衬砌可靠度分析 | 第145-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结论 | 第148-149页 |
·展望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作者简介 | 第158-1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获奖情况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