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本文主题 | 第12-13页 |
·结构安排 | 第13-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在清末的初步传播 | 第18-24页 |
·传播的途径 | 第18-20页 |
·留日学生的编译 | 第19页 |
·国内的法科教育 | 第19-20页 |
·对分析法学的初步认识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3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之研究在民国时期的兴盛与深化 | 第24-54页 |
·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著作的翻译 | 第24-27页 |
·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评介 | 第27-45页 |
·评介著作的宏观展示 | 第27-30页 |
·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介述 | 第30-37页 |
·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评论 | 第37-45页 |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本土化的初步尝试 | 第45-51页 |
·中国新分析派法学 | 第45-47页 |
·辩证法法理学 | 第47-50页 |
·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运用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4页 |
4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性批判 | 第54-66页 |
·学术背景 | 第54-56页 |
·成果涌现的两波热潮 | 第56-58页 |
·对纯粹法学的彻底批判 | 第58-64页 |
·对纯粹法学“纯粹性”的批判 | 第59-60页 |
·对“法与国家一元论”的批判 | 第60-61页 |
·对“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的批判 | 第61-62页 |
·对“根本规范”的批判 | 第62页 |
·有效性原则的“两面性” | 第62-63页 |
·“滥用逻辑”的手法 | 第63-64页 |
·针对“两本著作”的批判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5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之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繁荣 | 第66-112页 |
·复兴的背景 | 第66-67页 |
·翻译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著作 | 第67-69页 |
·评介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 第69-95页 |
·评介成果的概观介绍 | 第69-71页 |
·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总体印象 | 第71-74页 |
·对哈特学说的全面评介 | 第74-82页 |
·继续研究凯尔森学说 | 第82-87页 |
·拉兹理论的传播和研究 | 第87-89页 |
·高度评价霍费尔德学说 | 第89-90页 |
·对制度法学的引进和推崇 | 第90-91页 |
·对边沁分析法学思想的研究 | 第91-93页 |
·对奥斯丁理论的新评价 | 第93-95页 |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本土化的新尝试 | 第95-111页 |
·传统思维特质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 第95-97页 |
·“中国法学流派”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 第97-102页 |
·中国法理学问题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 第102-107页 |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在部门法理论上的运用 | 第107-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6 结语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附录 | 第125-136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5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125页 |
C. 中国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研究著作目录 | 第125-134页 |
D. 奥斯丁法律定义分类图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