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系统的合理建构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标志性”的误区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认识历史的手段 | 第15页 |
·城市发展的需要 | 第15-16页 |
·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16-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2 城市地标 | 第22-31页 |
·城市地标的概念 | 第22-23页 |
·地标 | 第22页 |
·城市地标 | 第22-23页 |
·城市地标系统 | 第23页 |
·城市地标的分类 | 第23-25页 |
·根据规模进行分类 | 第23-24页 |
·根据空间位置进行分类 | 第24页 |
·根据重要程度进行分类 | 第24-25页 |
·城市地标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5-31页 |
·功能要素 | 第25-26页 |
·形式要素 | 第26-28页 |
·时空要素 | 第28-29页 |
·文化要素 | 第29-31页 |
3 城市地标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31-49页 |
·城市地标的产生 | 第31-34页 |
·城市基质的概念 | 第31页 |
·城市地标的生成 | 第31-33页 |
·城市地标的生成原因 | 第33-34页 |
·城市地标的发展历程 | 第34-46页 |
·中国城市地标的发展 | 第34-39页 |
·欧洲城市地标的借鉴 | 第39-43页 |
·中西方城市地标的比较 | 第43-46页 |
·我国城市地标的现状分析 | 第46-49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整体观念缺失 | 第46页 |
·城市地标的层级结构较为混乱 | 第46-47页 |
·空间位置及功能类型缺乏引导 | 第47-48页 |
·历史性城市地标保护意识薄弱 | 第48-49页 |
4 城市地标的系统分析 | 第49-62页 |
·系统理论概述 | 第49-55页 |
·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50-51页 |
·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51-55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层级结构及功能类型选择 | 第55-58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层级结构 | 第55-56页 |
·城市级地标 | 第56-57页 |
·区域级地标 | 第57-58页 |
·社区级地标 | 第58页 |
·城市地标的系统效应 | 第58-62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催化作用 | 第58-59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结构转换 | 第59-60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稳定性 | 第60-62页 |
5 城市地标系统的设计初探 | 第62-91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62-66页 |
·整体原则 | 第62-63页 |
·协调原则 | 第63页 |
·延续原则 | 第63-64页 |
·创新原则 | 第64-66页 |
·城市地标系统空间位置的引导 | 第66-74页 |
·城市的出入口 | 第66-68页 |
·城市的节点 | 第68-69页 |
·城市的中心 | 第69-71页 |
·城市的制高空间 | 第71-72页 |
·城市的滨水空间 | 第72-74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空间组织 | 第74-80页 |
·集聚“点”的出现 | 第74-76页 |
·秩序“线”的组织 | 第76-78页 |
·辐射“面”的形成 | 第78-80页 |
·城市地标与其他城市要素的关联分析 | 第80-87页 |
·城市地标与节点 | 第81-82页 |
·城市地标与道路 | 第82-84页 |
·城市地标与边界 | 第84-85页 |
·城市地标与区域 | 第85-87页 |
·城市地标系统与城市空间的生长 | 第87-91页 |
·水平维度的生长 | 第87-89页 |
·垂直维度的生长 | 第89-91页 |
6. 彭水县主城区的城市地标系统的设计探讨 | 第91-103页 |
·项目背景 | 第91-92页 |
·设计项目 | 第91页 |
·县城概况 | 第91-92页 |
·前期调研 | 第92-96页 |
·城市总体特征 | 第92-93页 |
·公共空间分析 | 第93-94页 |
·城市景观分析 | 第94-96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设计探讨 | 第96-103页 |
·城市地标空间位置的引导 | 第96-99页 |
·城市地标系统的空间组织 | 第99-100页 |
·历史性城市地标的保护与利用 | 第100-103页 |
7 结语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附录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