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西南地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流域资源环境评价和承载力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图表目录第10-15页
1 绪论第15-33页
   ·研究背景第15-16页
   ·关于题目第16-22页
     ·研究目的第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重要概念界定第17-18页
     ·研究范围及概况第18-22页
     ·研究内容第22页
   ·技术路线第22-25页
     ·创新尝试第22页
     ·关键问题第22页
     ·研究方法第22-23页
     ·研究框架第23-25页
   ·研究综述第25-33页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历史脉络第25-29页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第29-31页
     ·基于水系引导的城市空间研究第31-33页
2 西南流域滨河城市空间结构现状解析第33-64页
   ·西南流域及其河流水系的分布与属性特征第33-40页
     ·西南流域分级及其特征第33-38页
     ·西南流域河流水系的属性特征第38-40页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布局第40-49页
     ·城市功能分区第40-46页
     ·功能区布局第46-49页
   ·西南流域滨河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及其与河流水系的关系第49-55页
     ·集中式结构类型第49-50页
     ·组团式结构类型第50-53页
     ·星座式结构类型第53-54页
     ·独立组合式结构类型第54-55页
   ·西南流域滨河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演绎第55-64页
     ·自然生态的人工化倾向第55-58页
     ·人文景观的地域性丧失第58-60页
     ·城河空间的人为性割裂第60-64页
3 西南流域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一体化关系第64-97页
   ·基于水系引导的西南流域城市空间结构矛盾解析第64-67页
     ·生态性与经济性矛盾第64-65页
     ·共享性与私有化矛盾第65-66页
     ·趋同性与特征性矛盾第66-67页
   ·西南流域河流水系与城市的关系回顾第67-72页
     ·西南流域河流水系与城市的选址第67-69页
     ·河流水系与城市的演变第69-72页
   ·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单因子的一体化关系第72-84页
     ·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布局第72-78页
     ·河流水系与城市生态功效第78-80页
     ·河流水系与人文景观营造第80-84页
   ·基于水系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一体化城市分类研究第84-97页
     ·基于水系单项属性的城市分类第84-85页
     ·基于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一体化理论的城市分类第85-97页
4 西南流域基于河流水系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策略第97-113页
   ·构建的价值取向第97-101页
     ·整体性原则第97-98页
     ·连续性原则第98-99页
     ·生态性原则第99-100页
     ·多样性原则第100页
     ·共享性原则第100-101页
     ·地域性原则第101页
   ·基于水系生态性的城市生态结构第101-106页
     ·“点、带、廊、网”的城市生态结构第101-105页
     ·西南流域滨河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适宜性第105-106页
   ·基于水系地域性的人文景观层次第106-108页
     ·平面景观层次第106页
     ·立体景观层次第106-108页
   ·基于水系连续性的城河空间布局第108-110页
     ·两岸联合的整体性设计第108-109页
     ·增强亲水性的调整路网第109-110页
   ·西南流域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未来展望第110-113页
     ·保护与利用的生态网络第110页
     ·丰富且高效的人文景观第110-111页
     ·融汇而贯通的城河空间第111-113页
5 实例分析与规划探讨第113-142页
   ·河谷式江河城市——以重庆云阳县城为例第113-120页
     ·云阳概况第113-114页
     ·基于水系引导的城市空间结构第114-117页
     ·支撑体系第117-120页
   ·浅滩式江河城市——以四川绵阳市为例第120-130页
     ·绵阳概况第120-121页
     ·基于水系引导的城市空间结构第121-123页
     ·支撑体系第123-130页
   ·高密度溪河城市——以丽江玉龙县为例第130-137页
     ·丽江玉龙概况第130页
     ·基于水系引导的城市空间结构第130-132页
     ·支撑体系第132-137页
   ·低密度溪河城市――以大理下关镇为例第137-142页
     ·大理下关概况第137-138页
     ·基于水系引导的城市空间结构第138-139页
     ·支撑体系第139-14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42-144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第142-143页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48页
附录第148-150页

论文共2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校园历史景观更新研究
下一篇:当代非线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