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3页 |
§1.1 标准模型简述 | 第6-8页 |
§1.2 新物理理论与最小Higgs模型简介 | 第8-11页 |
§1.2.1 可能的新物理理论 | 第8-9页 |
§1.2.2 最小Higgs模型简介 | 第9-11页 |
§1.3 工作简介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对撞机简介 | 第13-19页 |
§2.1 对撞机概述 | 第13-15页 |
§2.1.1 对撞机的种类 | 第13-14页 |
§2.1.2 对撞机的基本参量 | 第14-15页 |
§2.2 国际高能直线对撞机ILC | 第15-19页 |
§2.2.1 ILC简介 | 第15-17页 |
§2.2.2 ILC的物理目标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具有T宇称的最小Higgs理论综述 | 第19-29页 |
§3.1 具有T宇称的最小Higgs模型基本思想 | 第19-20页 |
§3.2 具有T宇称的最小Higgs模型 | 第20-29页 |
§3.2.1 规范玻色子部分 | 第22-23页 |
§3.2.2 T-odd SU(2)费米子部分 | 第23-25页 |
§3.2.3 Higgs玻色子部分 | 第25-26页 |
§3.2.4 top夸克和其它费米子的Yukawa耦合 | 第26-29页 |
第四章 LHT模型对ILC上Higgs玻色子产生的效应 | 第29-36页 |
§4.1 Higgs玻色子的产生 | 第29-30页 |
§4.2 LHT模型对Higgs玻色子产生过程的修正 | 第30-36页 |
第五章 新粒子在ILC和LHC上的产生 | 第36-49页 |
§5.1 在ILC上重轻子对的产生 | 第36-43页 |
§5.1.1 与计算有关的矩阵及耦合 | 第37-38页 |
§5.1.2 在ILC上T-odd轻子对产生的计算过程 | 第38-42页 |
§5.1.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3页 |
§5.2 标量粒子和新规范玻色子在LHC上的联合产生 | 第43-49页 |
§5.2.1 相关的耦合规则 | 第44页 |
§5.2.2 T-odd标量粒子和新规范玻色子在LHC上的联合产生过程 | 第44-48页 |
§5.2.3 结论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所做的工作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