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引言 | 第13页 |
·烟叶质量评价现状 | 第13-17页 |
·烟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4页 |
·烟叶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14-15页 |
·烟叶化学成分与烟气品质及感官质量的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烟叶化学成分与外观质量的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统计学方法在烟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第17-28页 |
·相关分析 | 第17-18页 |
·回归分析 | 第18-19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19-20页 |
·聚类分析 | 第20-21页 |
·判别分析 | 第21-22页 |
·层次分析 | 第22-23页 |
·模糊数学分析 | 第23-24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4页 |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 第24-26页 |
·集对和粗集分析 | 第26-27页 |
·物元可拓集分析 | 第27页 |
·投影寻踪分析 | 第27-28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8-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2 烤烟化学成分指标评价 | 第30-41页 |
·引言 | 第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烤烟化学成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评价 | 第30-35页 |
·烤烟化学成分指标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 第35-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基于化学成分的主产烟区质量评价 | 第41-79页 |
·引言 | 第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分析方法 | 第42页 |
·单料烟感官质量评价 | 第42-46页 |
·基于化学成分的烤烟产区相似性评价 | 第46-57页 |
·烤烟产区灰色等权聚类 | 第46-52页 |
·基于化学成分的烤烟产区灰色绝对关联 | 第52-57页 |
·基于化学成分的烤烟产区差异性评价 | 第57-65页 |
·各部位烟叶的因子分组均值±标准差及单因子假设检验 | 第57-62页 |
·各产区各部位烟叶的综合效应分析 | 第62页 |
·各部位烟叶的产区间两两差异的Bonferroni检验 | 第62-65页 |
·基于化学成分的烤烟品种差异性评价 | 第65-72页 |
·同一产区、不同品种烤烟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 | 第65-67页 |
·不同品种、不同产区烤烟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 | 第67-72页 |
·基于化学成分的烤烟产区、等级、年份相对重要性评价 | 第72页 |
·糖碱比 | 第72页 |
·氮碱比 | 第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烤烟化学成分与外观形态特征的关系分析 | 第79-105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页 |
·试验材料 | 第80页 |
·分析方法 | 第80页 |
·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外观形态特征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80-81页 |
·烤烟烟碱含量与外观形态特征的关系分析 | 第81-85页 |
·与单叶重的关系分析 | 第81-82页 |
·与叶长的关系分析 | 第82-83页 |
·与叶宽的关系分析 | 第83-84页 |
·与叶厚的关系分析 | 第84页 |
·与叶面密度的关系分析 | 第84-85页 |
·烤烟总氮含量和氮碱比与外观形态特征的关系分析 | 第85-88页 |
·与单叶重的关系 | 第85页 |
·与叶长的关系 | 第85-86页 |
·与叶宽的关系 | 第86页 |
·与叶厚的关系 | 第86-87页 |
·与叶面密度的关系 | 第87-88页 |
·还原糖含量、糖碱比与烤烟形态特征的关系分析 | 第88-91页 |
·与单叶重的关系分析 | 第88页 |
·与叶长的关系分析 | 第88-89页 |
·与叶宽的关系分析 | 第89-90页 |
·与叶厚的关系分析 | 第90页 |
·与叶面密度的关系分析 | 第90-91页 |
·烤烟钾素和氯素含量及其比值与形态特征的关系分析 | 第91-94页 |
·与单叶重的关系分析 | 第91页 |
·与叶长的关系分析 | 第91-92页 |
·与叶宽的关系分析 | 第92-93页 |
·与叶厚的关系分析 | 第93页 |
·与叶面密度的关系分析 | 第93-94页 |
·烟叶钾、氯含量、钾氯比与单一外观形态特征回归方程的选择 | 第94页 |
·烤烟不同叶位叶片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叶长的关系分析 | 第94-98页 |
·烤烟不同叶位主要化学成分与叶长的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94-95页 |
·烤烟不同叶位主要化学成分与叶长的次数分布 | 第95-98页 |
·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烟叶形态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98-100页 |
·烤烟上部叶物理性状与化学成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98-99页 |
·烤烟中部叶物理性状与化学成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99-100页 |
·烤烟下部叶物理性状与化学成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10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5 基于化学成分的烟草预测模型构建 | 第105-163页 |
·引言 | 第105-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试验材料 | 第106页 |
·分析方法 | 第106-107页 |
·烤烟醇化后化学成分的灰色预测模型 | 第107-111页 |
·GM(1,1)灰色预测模型 | 第107页 |
·醇化后糖碱比、氮碱比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及改进 | 第107-110页 |
·醇化后总香味成分、香气质和香气量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 | 第110-111页 |
·基于化学成分的烤烟感官质量的预测模型 | 第111-155页 |
·GM(1,N)灰色预测模型 | 第111-112页 |
·神经网络的发展 | 第112-113页 |
·三层BP神经网络结构 | 第113-114页 |
·BP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及学习规则 | 第114-115页 |
·BP神经网络构建程序及一般原则 | 第115页 |
·BP神经网络的主要能力、缺陷及改进 | 第115-117页 |
·烤烟化学成分与香气质的GM(1,N)-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变量选择 | 第117-129页 |
·烤烟化学成分与香气质的GM(1,N)-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129-137页 |
·烤烟化学成分与香气量的GM(1,N)-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变量选择 | 第137-148页 |
·烤烟化学成分与香气量的GM(1,N)-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148-155页 |
·卷烟烟气焦油含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第155-1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9-16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6 讨论 | 第163-166页 |
·烟叶质量评价面临的难题 | 第163页 |
·现行质量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分析 | 第163-164页 |
·展望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3页 |
ABSTRACT | 第183-1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有关论文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