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23页 |
前言 | 第23-33页 |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 第23-24页 |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分型、分布及作用 | 第24-25页 |
3.AT1R 基因及其多态性 | 第25页 |
4.AT1R 基因多态性与原发高血压的关系 | 第25-26页 |
5.AT1R 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 第26-27页 |
6.AT1R 基因及其多态性与心脏病的关系 | 第27-28页 |
7.AT1R 基因变异与子痫前期心脏损害的相关性 | 第28-29页 |
8.血管紧张素Ⅱ与重度子痫前期性心脏病的关系 | 第29-30页 |
9.AT1R 基因多态性与 ET 水平对重度子痫前期的影响 | 第30-33页 |
第一部分 重度子痫前期母胎心脏损害与AT1R 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 第33-5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4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4-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孕妇外周血抽取 | 第35页 |
·脐静脉血抽取 | 第35页 |
·AT1R 基因的检测 | 第35-37页 |
·限制性酶解 | 第37页 |
·限制性酶切 | 第37页 |
·电泳分型 | 第37-38页 |
3. 心脏超声检查 | 第38页 |
·仪器与方法 | 第38页 |
·心室的结构指标 | 第38页 |
·左室收缩功能 | 第38页 |
·心功能异常及左室构型判断标准 | 第38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38-39页 |
5. 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结果 | 第41-49页 |
讨论 | 第49-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第二部分 AngⅡ- AT1R 与重度子痫前期左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 第55-7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6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研究对象 | 第56-57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孕妇外周血抽取 | 第58页 |
·脐静脉血抽取 | 第58页 |
·AngⅡ的样本采集、处理及测定 | 第58-59页 |
3. 心脏超声检查(同第一部分) | 第59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59-60页 |
5. 技术路线 | 第60页 |
结果 | 第60-64页 |
讨论 | 第64-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第三部分 重度子痫前期左室重构与ET 浓度的研究 | 第73-8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4-7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研究对象 | 第7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74-7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AT1R 基因的检测 | 第75页 |
·测定外周血的ET 水平 | 第75-76页 |
3. 心脏超声检查 | 第76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76-77页 |
5. 技术路线 | 第77页 |
结果 | 第77-80页 |
讨论 | 第80-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全文总结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2页 |
综述一 | 第102-114页 |
综述二 | 第114-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131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