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官抚恤制度立法初探
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一)“文官”与“公务员” | 第12-13页 |
(二)文官抚恤 | 第13-14页 |
(三)民国文官抚恤立法 | 第14-15页 |
二 民国文官抚恤制度的立法背景 | 第15-19页 |
(一)中国历史上文官抚恤制度沿革 | 第15-17页 |
1.清朝以前的文官抚恤制度略述 | 第15-16页 |
2.晚清的近代文官抚恤制度萌芽 | 第16-17页 |
(二)近代西方文官抚恤制度的影响 | 第17-19页 |
三 北京政府文官抚恤立法的初创 | 第19-26页 |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抚恤 | 第19-22页 |
1.立法的指导思想 | 第19-21页 |
2.立法实践概况 | 第21-22页 |
(二)北京政府文官抚恤立法的初创 | 第22-26页 |
1.《文官恤金令》的制定与内容 | 第22-24页 |
2.《文官恤金令》执行问题 | 第24-25页 |
3.《文官恤金令》的积极意义 | 第25-26页 |
四 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抚恤立法 | 第26-35页 |
(一)公务员抚恤制度的管理机构 | 第26-27页 |
(二)恤金立法的修正与实践 | 第27-32页 |
1.《官吏恤金条例》等立法 | 第27-29页 |
2.《公务员恤金条例》的修正与执行 | 第29-32页 |
(三)抗战后公务员抚恤立法的完善 | 第32-35页 |
1.《公务员抚恤法》的完善 | 第32-33页 |
2. 抚恤制度的衰落 | 第33-35页 |
五 民国文官抚恤立法的评议 | 第35-43页 |
(一)民国文官抚恤立法的成效 | 第35-37页 |
1.抚恤立法方面 | 第35-36页 |
2.抚恤管理机构方面 | 第36-37页 |
3.对台湾的影响 | 第37页 |
(二)民国文官抚恤立法本身的缺陷 | 第37-38页 |
1.退休与抚恤合并立法 | 第38页 |
2.没有专门的抚恤申诉机构 | 第38页 |
3.法律条款表述模糊 | 第38页 |
4.没有地方抚恤机构 | 第38页 |
(三)文官抚恤立法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 第38-43页 |
1.国家政治体制的原因 | 第39页 |
2.资金来源的缺乏 | 第39-40页 |
3.地方实力派的抵触 | 第40页 |
4.国内外战争的影响 | 第40-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