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电动色谱方法在定量保留活性关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生物分配色谱的分类 | 第12-15页 |
·生物分配脂质体色谱 | 第12-13页 |
·固定化脂质体色谱 | 第12-13页 |
·脂质体电动色谱 | 第13页 |
·磷脂膜色谱 | 第13页 |
·生物分配胶束色谱 | 第13-14页 |
·生物分配微乳色谱 | 第14页 |
·生物分配色谱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生物分配色谱在定量保留活性关系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生物分配色谱用于预测膜通透性 | 第15-16页 |
·生物分配色谱用于预测药物口服吸收 | 第16页 |
·生物分配色谱用于预测药物透过血脑屏障 | 第16页 |
·生物分配色谱用于预测药物经皮渗透 | 第16-17页 |
·生物分配色谱用于预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 第17-18页 |
·脂质体电动色谱 | 第18-25页 |
·脂质体电动色谱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脂质体的制备 | 第18-19页 |
·脂质体迁移机制 | 第19-20页 |
·电泳系统中脂质体的稳定性 | 第20-21页 |
·药物在脂质体电动色谱中分离的影响因素 | 第21页 |
·模拟药物的体内跨膜行为 | 第21-23页 |
·脂质体电动色谱用于评价药物-膜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脂质体电动色谱在定量保留活性关系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脂质体电动色谱方法的建立 | 第26-34页 |
·引言 | 第26页 |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脂质体的制备 | 第27-28页 |
·电泳条件 | 第28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容量因子的计算 | 第28-29页 |
·脂水分配系数的计算 | 第29页 |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的计算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胆固醇含量对K_(lw)的影响 | 第29-30页 |
·缓冲溶液pH值对K_(lw)的影响 | 第30-31页 |
·缓冲体系对_(lw)的影响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脂质体电动色谱热力学研究 | 第34-45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实验步骤 | 第35-36页 |
·缓冲液的制备 | 第35-36页 |
·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36页 |
·电泳实验 | 第36页 |
·透射电镜测试 | 第36页 |
·理论计算 | 第36-37页 |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的计算 | 第36页 |
·其他热力学参数(ΔH、ΔS和ΔC_P)的计算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脂质体的外观形态 | 第37-38页 |
·非线性Van't Hoff图 | 第38-40页 |
·热力学分配行为 | 第40-42页 |
·焓熵补偿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脂质体电动色谱用于预测皮肤渗透性 | 第45-56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46-47页 |
·实验过程 | 第47-48页 |
·缓冲液的制备 | 第47-48页 |
·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48页 |
·电泳实验 | 第48页 |
·数据来源、软件及数据处理 | 第48页 |
·评价QRAR模型的预测能力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定量保留活性关系的建立 | 第49-51页 |
·QRAR模型的预测能力 | 第51-52页 |
·与传统的QSAR模型的比较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脂质体电动色谱用于预测生物毒性 | 第56-67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56-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缓冲液的制备 | 第58页 |
·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58-59页 |
·电泳实验 | 第59页 |
·数据来源、软件及数据处理 | 第59页 |
·评价QRAR模型的预测能力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定量保留活性关系的建立 | 第59-64页 |
·QRAR模型的预测能力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