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本文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面向矿产资源预测的GIS技术 | 第11页 |
·三维 GIS与三维地质建模 | 第11-13页 |
·三维空间分析 | 第13页 |
·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矿床的空间数据表达 | 第16-27页 |
·矿床地质空间的抽象 | 第16-17页 |
·地质体概述 | 第16页 |
·矿床地质空间到地质体的分解 | 第16-17页 |
·空间数据模型分析 | 第17-22页 |
·空间数据模型的组成 | 第17-18页 |
·空间信息模型与数据结构分析 | 第18-20页 |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分析 | 第20-22页 |
·面向隐伏矿体定量预测的矿床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第22-27页 |
·数据模型的选择与建模流程 | 第22-24页 |
·线框建模 | 第24-25页 |
·体素模型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 第27-48页 |
·空间实体的体素化 | 第27-30页 |
·常规体素化 | 第27页 |
·基于硬件加速的体素化 | 第27-30页 |
·八叉树数据模型 | 第30-35页 |
·八叉树的表达与存储 | 第30-31页 |
·线性八叉树的编码与构造 | 第31-33页 |
·八叉树与线性八叉树的生成 | 第33-35页 |
·基于硬件加速的线性八叉树动态生成算法 | 第35-41页 |
·算法概述 | 第35-36页 |
·基本算法及其数据结构 | 第36-37页 |
·活动结点分解的确定 | 第37页 |
·栈顶更新操作 | 第37-38页 |
·出栈操作 | 第38页 |
·算法流程 | 第38-40页 |
·算法加速 | 第40-41页 |
·算法实验系统 | 第41-43页 |
·算法实验与分析 | 第43-46页 |
·地质对象的数据存储 | 第46-48页 |
·地质体的数据存储 | 第46-47页 |
·矿床规则块段模型的数据存储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面向控矿指标提取的空间分析技术 | 第48-76页 |
·空间分析与数学形态学 | 第48-49页 |
·空间距离分析 | 第49-56页 |
·离散化地质空间下的距离测度 | 第49-50页 |
·基于栅格数据的距离变换 | 第50-52页 |
·面向离散化地质空间的三维带符号欧式距离变换及实现 | 第52-56页 |
·地质体趋势形态分析 | 第56-62页 |
·基于面状地质体的趋势面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趋势形态分析算法 | 第57-62页 |
·地质体表面形态起伏分析 | 第62-72页 |
·一种趋势-剩余分析方法 | 第63页 |
·基于数学形态学与欧式距离变换的形态起伏分析 | 第63-72页 |
·三维缓冲体分析 | 第72-76页 |
·缓冲区分析与三维缓冲体分析 | 第72页 |
·一种基于 GPU的缓冲体生成算法 | 第72-76页 |
第五章 基于空间分析的地质控矿作用模拟 | 第76-86页 |
·地质体控矿作用的模拟 | 第76-78页 |
·距离控矿作用的模拟 | 第76-77页 |
·波幅控矿作用的模拟 | 第77-78页 |
·岩体-围岩接触带控矿作用的模拟 | 第78-82页 |
·岩体-围岩接触带的提取 | 第78-79页 |
·岩体-围岩接触带控矿作用的模拟 | 第79-82页 |
·接触面间夹角的模拟 | 第82-86页 |
·问题概述 | 第82页 |
·基于欧式距离场的夹角提取方法 | 第82-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