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河流域水环境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水环境评价与容量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山东省海河流域概况 | 第20-29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 ·地形与地貌 | 第20-21页 |
| ·水文气象 | 第21-22页 |
| ·河湖水系 | 第22-23页 |
| ·自然灾害 | 第23-25页 |
| ·灾害特点 | 第23-25页 |
| ·建国以来几次较大洪涝灾害 | 第25页 |
| ·海潮灾害 | 第25页 |
| ·水资源 | 第25-29页 |
| ·降水 | 第25-26页 |
| ·地表水资源 | 第26-27页 |
| ·地下水资源 | 第27-28页 |
| ·水资源总量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流域水环境现状及形成分析 | 第29-46页 |
| ·流域的演变概述 | 第29-30页 |
| ·流域水利工程建设 | 第30-32页 |
| ·河道水环境 | 第32-41页 |
| ·河道的主要特点 | 第32-33页 |
| ·骨干河道水环境现状及形成分析 | 第33-41页 |
| ·地下水环境状况 | 第41-44页 |
| ·水土流失状况 | 第44页 |
| ·湿地水环境现状及形成过程 | 第44-46页 |
| ·2005年湿地水环境现状 | 第44-45页 |
| ·湿地的形成过程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影响流域水环境变化的因素 | 第46-54页 |
| ·水环境恶化的成因 | 第46页 |
| ·历史时期影响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因素 | 第46-49页 |
| ·当代社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49-52页 |
| ·影响水环境体制和政策因素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54-63页 |
| ·水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 第54-55页 |
| ·水环境质量评价目的和作用 | 第54页 |
| ·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5页 |
| ·水质指标及水质评价 | 第55-60页 |
| ·水质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页 |
| ·评价标准 | 第55页 |
| ·水质评价方法 | 第55-58页 |
| ·物元可拓方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 第58-60页 |
| ·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60-63页 |
| ·水容量计算条件 | 第60-61页 |
| ·水环境容量模型和计算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 第63-74页 |
|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原则 | 第63页 |
| ·水环境保护的任务 | 第63-64页 |
| ·河道水环境的治理措施 | 第64-71页 |
| ·法规、政策措施 | 第64-65页 |
| ·流域管理措施 | 第65-66页 |
| ·工程技术措施 | 第66-71页 |
| ·湿地保护与管理对策 | 第71页 |
| ·解决地下水漏斗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 第71-72页 |
|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第72-73页 |
| ·解决引黄淤积问题的措施建议 | 第73-7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附录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