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旅客换乘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铁路客运枢纽换乘研究 | 第16-26页 |
·铁路客运枢纽的概述 | 第16-19页 |
·铁路客运枢纽的作用与特点 | 第16-17页 |
·铁路客运枢纽的功能 | 第17页 |
·铁路客运枢纽的需求特性 | 第17-19页 |
·铁路客运枢纽换乘体系的分析 | 第19-26页 |
·铁路客运枢纽换乘体系的界定 | 第19-20页 |
·铁路客运枢纽换乘方式的分析 | 第20-24页 |
·铁路客运枢纽换乘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 第24-26页 |
第3章 客运专线换乘客流的分析 | 第26-32页 |
·铁路客流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我国铁路客流的主要特点 | 第26-27页 |
·影响铁路客流量的主要因素 | 第27-28页 |
·客流层次与区段的划分 | 第28-29页 |
·客流层次划分 | 第28-29页 |
·客流区段划分 | 第29页 |
·跨线客流的种类和输送方式 | 第29-32页 |
·跨线客流的种类 | 第29-30页 |
·跨线客流的输送方式 | 第30-31页 |
·换乘的原则与要求 | 第31-32页 |
第4章 铁路与城市交通换乘组织研究 | 第32-57页 |
·换乘的种类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换乘的种类 | 第33-34页 |
·换乘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与轨道交通的换乘组织分析 | 第35-42页 |
·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方式 | 第35-36页 |
·旅客换乘流线组织 | 第36-38页 |
·运能及换乘时间的衔接 | 第38-41页 |
·换乘服务信息及诱导标志 | 第41-42页 |
·与公交的换乘组织分析 | 第42-48页 |
·公交与客运站衔接种类 | 第42-43页 |
·旅客与车辆的流线组织 | 第43-44页 |
·运能与换乘时间的衔接 | 第44-47页 |
·换乘服务信息及诱导标志 | 第47-48页 |
·与出租车、小汽车的换乘组织分析 | 第48-51页 |
·客运站与出租车、社会小汽车的衔接方式 | 第48-49页 |
·车辆运营及流线组织 | 第49-51页 |
·换乘服务信息及诱导标志 | 第51页 |
·新成都站与城市交通一体化分析 | 第51-57页 |
·新成都站功能、规模 | 第51-52页 |
·站区现状交通 | 第52-53页 |
·运输需求 | 第53-54页 |
·站区交通的衔接规划 | 第54-55页 |
·一体化换乘体系 | 第55-57页 |
第5章 铁路内换乘组织研究 | 第57-75页 |
·铁路枢纽内同站换乘分析 | 第57-61页 |
·同站旅客换乘组织方式 | 第57-58页 |
·同站旅客换乘流线组织 | 第58-59页 |
·同站内旅客换乘优化措施 | 第59-61页 |
·铁路枢纽内跨站换乘分析 | 第61-66页 |
·与城市其它公共交通的协调 | 第61-62页 |
·开行一定密度的换乘列车 | 第62页 |
·环线铁路衔接枢纽内各客运站 | 第62-63页 |
·成都环线铁路发展构想 | 第63-66页 |
·换乘设备的配套及客运站的运营组织优化 | 第66-68页 |
·换乘设备的配套 | 第66-67页 |
·客运站的运营组织优化措施 | 第67-68页 |
·列车接续 | 第68-72页 |
·完善运行图 | 第68-71页 |
·建立铁路客车跨区域的运行模式 | 第71-72页 |
·加强信息发布 | 第72页 |
·列车编组优化 | 第72-75页 |
第6章 铁路旅客换乘系统评价 | 第75-88页 |
·铁路旅客换乘评价体系研究 | 第75-79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75-76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76-79页 |
·评价方法研究 | 第79-85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79-80页 |
·灰关联度系数法 | 第80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第80-82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82-85页 |
·铁路旅客换乘体系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85-88页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