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豚鼠气单胞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类地位 | 第12页 |
| ·豚鼠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 ·豚鼠气单胞菌的致病性 | 第13-14页 |
| ·胞外产物研究 | 第14-19页 |
| ·胞外酶 | 第14-17页 |
| ·外毒素 | 第17-18页 |
| ·胞外产物的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3. 试验材料 | 第20-22页 |
| ·试验菌株 | 第20-21页 |
| ·试验动物 | 第21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 4. 试验方法 | 第22-29页 |
| ·菌种的复苏和培养 | 第22页 |
| ·胞外产物的制备 | 第22-23页 |
| ·胞外酶活性检测 | 第23-24页 |
| ·蛋白酶活性检测 | 第23页 |
| ·脂酶活性检测 | 第23页 |
| ·淀粉酶活性检测 | 第23页 |
| ·卵磷脂酶活性检测 | 第23页 |
| ·脲酶活性检侧 | 第23-24页 |
| ·明胶酶活性检测 | 第24页 |
| ·溶血性检测 | 第24页 |
| ·细胞毒性检测 | 第24-25页 |
| ·细胞培养 | 第24页 |
| ·细胞毒性试验 | 第24-25页 |
| ·胞外产物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5页 |
| ·胞外产物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第25-26页 |
| ·试验分组 | 第25页 |
| ·剖解变化 | 第25页 |
| ·组织学观察 | 第25-26页 |
| ·胞外产物对南方鲇致病性试验 | 第26页 |
| ·饲养管理 | 第26页 |
| ·试验分组 | 第26页 |
| ·眼观病变观察 | 第26页 |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6页 |
| ·超微病理学观察 | 第26页 |
| ·血液学分析 | 第26-27页 |
| ·血样采集 | 第26-27页 |
| ·血红蛋白测定 | 第27页 |
| ·红细胞计数 | 第27页 |
| ·白细胞计数 | 第27页 |
| ·红细胞脆性检测 | 第27页 |
|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第27页 |
|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 ·胞外产物溶血素的分离纯化 | 第27-29页 |
| ·硫酸铵盐析 | 第27-28页 |
| ·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 | 第28页 |
| ·溶血价的测定 | 第28页 |
| ·分子量测定 | 第28-29页 |
| ·溶血素蛋白含量测定 | 第29页 |
| ·溶血素对南方鲇致病性试验 | 第29页 |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 ·胞外产物酶活性 | 第29页 |
| ·胞外产物溶血活性 | 第29页 |
| ·细胞毒性 | 第29-30页 |
| ·胞外产物总蛋白含量 | 第30页 |
| ·胞外产物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第30-31页 |
| ·临床症状观察 | 第30-31页 |
|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1页 |
| ·胞外产物对南方鲇致病性试验 | 第31-33页 |
| ·临床症状观察 | 第31-32页 |
|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2-33页 |
| ·超微病理变化 | 第33页 |
| ·血液学分析 | 第33-39页 |
| ·溶血素的初步分离与提纯 | 第39页 |
| ·溶血素的分子量 | 第39-41页 |
| ·溶血素蛋白含量测定 | 第41页 |
| ·溶血素对南方鲇的致病性 | 第41页 |
| 6. 讨论 | 第41-46页 |
| ·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酶活性与致病机制探讨 | 第41-42页 |
| ·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感染小白鼠和南方鲇病理变化意义 | 第42-44页 |
| ·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感染南方鲇血液生理生化变化意义 | 第44-45页 |
| ·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溶血素及其致病性 | 第45-46页 |
| 7. 结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版图 | 第55-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