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平叶栅气动特性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2页 |
| ·引言 | 第7页 |
| ·二次流损失 | 第7-9页 |
| ·透平叶栅二次流及其损失机理实验研究概况 | 第9-15页 |
| ·古典旋涡模型 | 第9-10页 |
| ·现代旋涡模型 | 第10-13页 |
| ·马蹄涡 | 第11-12页 |
| ·通道涡 | 第12页 |
| ·壁角涡 | 第12-13页 |
| ·最新旋涡模型 | 第13-15页 |
| ·透平叶栅中二次流实验技术 | 第15-20页 |
| ·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 | 第16-18页 |
| ·PIV 技术在叶轮机械中的应用综述 | 第18-20页 |
|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 第一部分 | 第22-46页 |
| 第二章 透平叶栅气动特性参数测量与流动显示 | 第22-46页 |
| ·实验风洞与叶栅模型 | 第22-25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风洞 | 第22-23页 |
| ·实验叶栅几何尺寸和测量条件 | 第23-24页 |
| ·流丝显示技术的应用 | 第24-25页 |
| ·透平叶栅流道中气流流动周期性检查及改善实验 | 第25-28页 |
| ·多管压力计改造、使用及校准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页 |
| ·叶栅前入口边界层分布测量及计算 | 第28-30页 |
| ·实验方案 | 第28-29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透平叶栅近端壁区与近叶片表面流动实验 | 第30-37页 |
| ·实验装置与条件 | 第30页 |
| ·流场显示结果 | 第30-35页 |
| ·雷诺数的影响(+15°冲角) | 第30-31页 |
| ·Re=19.74×10~4冲角变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 ·Re=9.87×10~4冲角变化的影响 | 第33-35页 |
| ·流动显示图片分析 | 第35-36页 |
| ·端壁流场显示分析 | 第35-36页 |
| ·叶片表面流场显示分析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沿叶型静压系数分布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37-46页 |
| ·雷诺数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冲角的影响 | 第39页 |
| ·叶高位置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来流边界层厚度对叶片表面静压系数的影响 | 第40-45页 |
| ·加厚边界层的方法 | 第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二部分 | 第46-70页 |
| 第三章 激光粒子测速仪在叶栅内流场实验中的应用 | 第46-70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PIV 测量系统 | 第46-62页 |
| ·PIV 原理 | 第48-49页 |
| ·实验设备与布置 | 第49-50页 |
| ·数值图像处理原理 | 第50-53页 |
| ·自相关与互相关 | 第51-52页 |
| ·像素与查询区 | 第52-53页 |
| ·PIV 测量系统设计 | 第53-56页 |
| ·互/自相关 PIV 系统测量参数控制准则 | 第53-54页 |
| ·片光源的产生、校准及标定 | 第54页 |
| ·双曝光(双脉冲)时间间隔的确定 | 第54-55页 |
| ·图像处理方法 | 第55-56页 |
| ·PIV 测量误差 | 第56-57页 |
| ·示踪粒子的选取及产生 | 第57-62页 |
| ·示踪粒子的跟随性 | 第57-59页 |
| ·示踪粒子的光散射特性 | 第59-62页 |
| ·透平叶栅近出口流场 S_3流面二次流测量实验 | 第62-67页 |
| ·实验方案 | 第62-66页 |
| ·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页 |
|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展望 | 第67-70页 |
| ·问题与解决方法 | 第67-69页 |
| ·流道内部 S_3截面拍摄问题 | 第68页 |
| ·流道内部 S_1流面的拍摄 | 第68-69页 |
| ·示踪粒子的散射性及污染 | 第69页 |
| ·PIV 测量展望 | 第69-70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