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实现“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对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引言第11-15页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 选题背景第11页
  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3、 研究发展趋势第13-15页
一 “农民工”体面劳动相关范畴概述第15-18页
 (一) 体面劳动第15页
 (二) “农民工”第15-18页
  1、 “农民工”的含义第15-16页
  2、 新生代农民工第16页
  3、 相关概念第16-18页
二 “农民工”体面劳动缺失的主要表现第18-24页
 (一) “农民工”整体收入偏低第18-20页
  1.工作时间长收入低第18-19页
  2.拖欠、扣押工资现象严重第19-20页
 (二)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工作条件恶劣第20-21页
 (三) “农民工”群体的各种社会保障缺失严重第21页
 (四) “农民工”群体中职业病、工伤事故频发第21-22页
 (五) “农民工”教育与发展的权利缺失严重第22页
 (六) 社会舆论及社会心理对待“农民工”群体缺乏公正平等的态度第22-24页
三 造成我国现阶段“农民工”体面劳动缺失的原因第24-32页
 (一) 政府层面造成“农民工”体面劳动缺失的原因第24-26页
  1、 社会分配不公第24页
  2、 立法不健全执行力度差第24-25页
  3、 诸多不合理政策制约了“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实现第25页
  4、 政府职责不完善第25-26页
  5、 社会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缺陷第26页
 (二) 社会层面造成体面劳动缺失的原因第26-27页
  1、 新闻媒体在“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的进程中作用不可忽略第26-27页
  2、 社会风气对“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实现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第27页
 (三) 企业方面造成“农民工”体面劳动缺失的原因第27-28页
  1、 市场利益主导下企业生产环境不体面第27-28页
  2、 劳动力供求关系造成了雇佣方的优势心理和被雇佣方的劣势心理第28页
  3、 部分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侵害劳动者利益事件时有发生第28页
 (四) “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是造成体面劳动缺失的重要原因第28-30页
  1、 身体素质较差职业病发病率高第29页
  2、 “农民工”整体技能素质较低发展不平衡第29-30页
  3、 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第30页
 (五) 排斥“农民工”的社会舆论及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第30-32页
  1、 文化角度第30页
  2、 心理角度第30-31页
  3、 社会角度第31-32页
四 实现“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对策第32-43页
 (一) 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第32-36页
  1、 不断完善保证措施,加强执行力度,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第32-33页
  2、 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第33页
  3、 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第33页
  4、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第33-34页
  5、 加强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合理规划引导“农民工”就业第34-35页
  6、 把推进“农民工”体面劳动与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结合起来第35页
  7、 帮助“农民工”组建自己的工会组织第35页
  8、 重视对“农民工”群体的人文关怀第35-36页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36-37页
  1、 健全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第36页
  2、 加大力度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实施第36-37页
 (三) 社会团体应发挥其最大作用协助政府共同促进体面劳动的实现第37-38页
  1、 银行等信贷部门应与执法、司法部门共同建立一套全国联网的信誉奖罚体制第37页
  2、 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援助第37页
  3、 学校注重“农民工”子女教育第37-38页
  4、 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第38页
 (四) 企业应成为积极践行“农民工”体面劳动的主体第38-39页
  1、 经营者应加强法律观念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缓和劳动关系第38页
  2、 确保安全生产第38-39页
  3、 注重企业文化和技术培训第39页
 (五)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关键第39-41页
  1、 “农民工”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第40页
  2、 “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内因不可忽略第40-41页
 (六) 加大宣传教育,真正使“农民工”从内心体会到体面第41-43页
  1、 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第41页
  2、 奖罚分明营造积极劳动空间第41页
  3、 逐渐取消“农民工”这一称呼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早期党争中的“1812年战争问题”
下一篇:完善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以本溪市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