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经熊法律实践研究(1917-1949)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研究现状与资料综述 | 第10-16页 |
三、研究取向 | 第16-17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吴经熊的法学背景 | 第19-37页 |
第一节 法学教育背景 | 第19-26页 |
一、求学东吴法科 | 第19-23页 |
二、出国深造 | 第23-26页 |
第二节 结交国际法学大师 | 第26-36页 |
一、师从施塔姆勒 | 第26-28页 |
二、追随庞德 | 第28-30页 |
三、结交霍姆斯 | 第30-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吴经熊的法学学术活动 | 第37-63页 |
第一节 理论建树 | 第37-54页 |
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考察 | 第40-42页 |
二、西方法律思想评介 | 第42-46页 |
三、法律哲学思想创见 | 第46-51页 |
四、中国法制进程研究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文献编纂 | 第54-58页 |
一、汇编和校对法学论著 | 第54-55页 |
二、编撰和校勘法学工具书 | 第55-58页 |
第三节 传媒平台搭建 | 第58-62页 |
一、主编《法令周刊》 | 第58-59页 |
二、主持上海法学编译社 | 第59-60页 |
三、支持《法学季刊》建设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吴经熊的法学教育实践 | 第63-78页 |
第一节 执教东吴法学院 | 第63-68页 |
一、教学:培育大批东吴学子 | 第64-67页 |
二、科研:引领法学时代潮流 | 第67-68页 |
第二节 执掌东吴法学院 | 第68-77页 |
一、调整办学思路 | 第70-72页 |
二、加强师资建设 | 第72-73页 |
三、改善办学条件 | 第73-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吴经熊的司法实践 | 第78-105页 |
第一节 律师实践 | 第78-85页 |
一、代理裸体模特纠纷案 | 第78-81页 |
二、代理璩世祥遇刺案 | 第81-85页 |
第二节 推事实践 | 第85-94页 |
一、审理定作物纠纷案 | 第89-90页 |
二、审理茄西亚赌博案 | 第90-92页 |
三、审理卢雷特案 | 第92-94页 |
第三节 其他司法实践 | 第94-104页 |
一、担任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代理院长 | 第94-95页 |
二、担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法律顾问 | 第95-102页 |
三、担任联合国制宪大会中国代表团法律顾问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吴经熊与民国立法 | 第105-131页 |
第一节 吴经熊与《中华民国民法》 | 第105-113页 |
一、参与制定 | 第105-107页 |
二、建言、解读及宣传 | 第107-113页 |
第二节 吴经熊与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 | 第113-130页 |
一、编撰《吴氏宪草》 | 第113-117页 |
二、主持制定《五五宪草》 | 第117-127页 |
三、参与制定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 | 第127-130页 |
小结 | 第130-131页 |
余论:吴经熊的学术与政治命运 | 第131-137页 |
一、角色扮演:从容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 第131-134页 |
二、命运结局:半是成功、半是失败 | 第134-135页 |
三、吴经熊学术与政治命运的启示 | 第135-13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7-146页 |
附录一:吴经熊生平大事记 | 第146-150页 |
附录二:裸体模特纠纷案 | 第150-153页 |
附录三:吴经熊担任推事期间判决案件表 | 第153-155页 |
附录四:定作物纠纷案 | 第155-159页 |
附录五:茄西亚赌博案 | 第159-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著目录 | 第167-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