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模拟酸雨对彩叶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 酸雨的发生分布规律 | 第13页 |
2 酸雨对彩叶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5页 |
·对细胞膜的影响 | 第14页 |
·对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第14页 |
·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对叶片细胞液pH值的影响 | 第15页 |
3 酸雨对彩叶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15-17页 |
·对叶片气孔的影响 | 第15页 |
·对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15-16页 |
·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16-17页 |
·对叶绿体荧光的影响 | 第17页 |
4 结语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夏季模拟酸雨处理对不同叶色李、桃光合特性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1-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模拟酸雨的配制 | 第21-22页 |
·喷淋方法 | 第22页 |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细胞膜透性测定 | 第22页 |
·MDA含量测定 | 第22页 |
·色素含量测定 | 第22页 |
·保护酶系统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23页 |
·细胞汁液pH值测定 | 第23页 |
·光合作用测定方法 | 第23页 |
·光合作用日变化 | 第23页 |
·P_n的光响应曲线 | 第23页 |
·P_n的CO_2响应曲线 | 第23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24页 |
·隶属函数值法 | 第2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5-48页 |
·模拟酸雨对紫叶李、绿叶李、红叶桃和绿叶桃叶片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25-30页 |
·对叶片细胞膜透性(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25-27页 |
·对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 第27-30页 |
·模拟酸雨对紫叶李、绿叶李、红叶桃和绿叶桃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模拟酸雨对紫叶李、绿叶李、红叶桃和绿叶桃叶片细胞汁液pH的影响 | 第31-32页 |
·模拟酸雨对紫叶李、绿叶李、红叶桃和绿叶桃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5页 |
·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对叶片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模拟酸雨对紫叶李、绿叶李、红叶桃和绿叶桃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 第35-42页 |
·试验期间有关指标测定日的主要环境因子日变化 | 第35-36页 |
·对叶片P_n日变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对叶片WUE日变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对叶片C_i日变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对叶片G_s日变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对叶片主要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40-42页 |
·模拟酸雨对紫叶李、绿叶李、红叶桃和绿叶桃叶片荧光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 第42-46页 |
·对荧光参数F_v/F_m日变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对荧光参数ETR日变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对荧光参数q_p日变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对荧光参数q_N日变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夏季模拟酸雨对紫叶李、绿叶李、红叶桃和绿叶桃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主要气候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6-47页 |
·紫叶李、绿叶李、红叶桃和绿叶桃抗酸性综合评判分析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6页 |
·夏季模拟酸雨对绿叶李和绿叶桃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8-51页 |
·对绿叶李和绿叶桃各生理指标的影响机理 | 第48-49页 |
·对绿叶李和绿叶桃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 | 第49-51页 |
·夏季模拟酸雨处理下李和桃生理特性的差异比较 | 第51-54页 |
·对细胞膜伤害的差异 | 第51页 |
·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差异 | 第51-52页 |
·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 | 第52-53页 |
·对光合特性的差异比较 | 第53-54页 |
·夏季模拟酸雨处理下不同叶色李、桃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比较 | 第54-56页 |
·对细胞膜伤害差异的比较 | 第54页 |
·对抗氧化酶活性差异的比较 | 第54-55页 |
·对光合色素含量差异的比较 | 第55页 |
·对光合特性差异的比较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 第59-63页 |
一、结论 | 第59-61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61-6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