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9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城市化背景下健康威胁突出第9页
        1.1.2 我国健康城市实践即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第9-10页
        1.1.3 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健康城市建设的保障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6页
        1.2.1 健康城市规划实践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健康城市概念内涵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3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述第13-16页
        1.2.4 健康城市相关评价模型综述第16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3 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健康城市理论基础及内涵第21-29页
    2.1 城市概念第21页
    2.2 健康决定因素理论第21-22页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23页
    2.4 健康城市的内涵第23-28页
        2.4.1 健康城市的概念内涵第23-27页
        2.4.2 健康城市的特征第27页
        2.4.3 健康城市与相关概念比较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29-47页
    3.1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29-30页
    3.2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确立第30-32页
    3.3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2-46页
        3.3.1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第32-34页
        3.3.2 指标体系库建立第34-35页
        3.3.3 指标初次筛选第35-41页
        3.3.4 德尔菲专家指标优化第41-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4 健康城市评价模型第47-59页
    4.1 评价方法选择第47-48页
        4.1.1 指标权重方法选择第47-48页
        4.1.2 评价模型选择第48页
    4.2 健康城市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第48-57页
        4.2.1 评估原则第48-49页
        4.2.2 评价步骤第49-50页
        4.2.3 改进熵权法确定权重第50-51页
        4.2.4 评价体系分级标准第51-54页
        4.2.5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第54-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9页
5 全国省会城市健康评价第59-83页
    5.1 健康城市的评价区域选择第59-60页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60-61页
    5.3 全国省会城市健康评价第61-78页
        5.3.1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赋权第61-62页
        5.3.2 全国省会城市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第62-78页
    5.4 全国省会健康城市建设对策建议第78-80页
        5.4.1 牢固生态保护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第78-79页
        5.4.2 注重产业升级,发展高效经济第79页
        5.4.3 促进社会民生发展,倡导居民健康生活第79-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3页
6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83-85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83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3页
附录第93-105页
    附录A.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德尔菲第一轮问卷第93-96页
    附录B.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德尔菲第二轮咨询重要性赋值结果第96-98页
    附录C. 各省会城市环境指标健康隶属等级第98-100页
    附录D. 各省会城市经济指标健康隶属等级第100-102页
    附录E 各省会城市社会指标健康隶属等级第102-104页
    附录F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绅士与知识分子之间--费孝通社会思想中的乡土、民族国家与世界
下一篇:改制与生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保障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