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 国内外肉羊生产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国外肉羊生产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我国肉羊生产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2 德国美利奴与小尾寒羊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小尾寒羊 | 第12-13页 |
·德国美利奴羊 | 第13-15页 |
·德国美利奴羊在细毛羊生产中的应用 | 第14页 |
·德国美利奴羊在绵羊品种培育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3 绵羊多胎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绵羊多胎性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目前改良绵羊多胎性能的方法和手段 | 第16页 |
4 影响绵羊繁殖性状的主基因 | 第16-18页 |
·FecB基因的遗传方式、效应及作用机理 | 第17页 |
·FecB基因的应用 | 第17-18页 |
5 影响绵羊生长发育性状的主基因 | 第18-22页 |
·IGF的功能 | 第18-19页 |
·IGF的营养生理作用 | 第19-20页 |
·IGFⅡ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IGFⅡ基因与胎盘发育的关系 | 第20-21页 |
·IGFⅡ对胎儿生长的影响 | 第21页 |
·IGFⅡ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1-22页 |
6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DNA分子标记技术 | 第22页 |
·分子标记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PCR—SSCP在羊经济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页 |
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试验一 不同和绵羊类群生产性能测定 | 第25-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5页 |
·试验羊来源与饲养管理 | 第25页 |
·试验羊的饲养管理 | 第25页 |
·杂交育种方案 | 第25页 |
·试验数据的收集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26页 |
2 结果 | 第26-32页 |
·不同绵羊类群繁殖性能分析 | 第26-27页 |
·不同绵羊类群毛用性能分析 | 第27-29页 |
·净毛率和产毛量 | 第27-28页 |
·纤维类型 | 第28页 |
·细度 | 第28页 |
·长度 | 第28-29页 |
·不同绵羊类群生长发育性能分析 | 第29-31页 |
·不同绵羊类群体重统计 | 第29页 |
·不同绵羊类群体尺统计 | 第29-31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31-32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2-35页 |
·亲本的选择 | 第32页 |
·繁殖性能 | 第32-33页 |
·毛用性能 | 第33页 |
·长发育性能 | 第33-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试验二 FECB和IGFⅡ基因遗传效应 | 第36-49页 |
1 材料方法 | 第36-38页 |
·血样的采集及DNA提取 | 第36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6页 |
·工具软件 | 第36页 |
·PCR-SSCP最佳反应条件和体系的建立 | 第36-38页 |
2 统计方法 | 第38-39页 |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 第38页 |
·统计分析模型 | 第38-39页 |
·FecB基因与繁殖力性状关系统计分析模型 | 第38页 |
·IGF基因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统计分析模型 | 第38-39页 |
3 结果 | 第39-46页 |
·绵羊FecB基因多态性遗传效应分析 | 第39-42页 |
·绵羊FecB基因PCR扩增 | 第39页 |
·绵羊FecB基因SSCP电泳结果 | 第39页 |
·FecB基因克隆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FecB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 第40-41页 |
·FecB基因不同基因型母羊的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及标准误 | 第41页 |
·不同绵羊类群产羔数和基因频率的变化 | 第41-42页 |
·绵羊IGF-Ⅱ第五外显子基因多态遗传效应分析 | 第42-46页 |
·绵羊IGF-Ⅱ第五外显子PCR扩增 | 第42页 |
·绵羊IGF-Ⅱ第五外显子基因SSCP电泳结果 | 第42页 |
·IGF-Ⅱ第五外显子基因克隆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IGFⅡ基因第五外显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 第43-44页 |
·IGFⅡ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与生长发育的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不同绵羊类群体重和基因的变化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绵羊Fec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绵羊IGF-Ⅱ第5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 第47-48页 |
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简介 | 第57-59页 |
附录1 | 第59-61页 |
附录2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