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机理 | 第16-18页 |
| ·直接氧化机理 | 第16-17页 |
| ·间接氧化机理 | 第17-18页 |
|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催化剂种类 | 第18-21页 |
|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8-19页 |
|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 第19-20页 |
| ·负载型Ni、Co、Fe催化剂 | 第20-21页 |
| ·论文的构想与目的 | 第21-22页 |
| ·论文组成及概要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37页 |
|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29-30页 |
| ·催化剂制备 | 第30-31页 |
| ·第三、四章催化剂制备 | 第30页 |
| ·不同载体负载Co催化剂制备 | 第30页 |
| ·添加不同助剂Co/HZSM-5催化剂制备 | 第30页 |
| ·第五章催化剂制备 | 第30-31页 |
|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和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 第31-32页 |
| ·催化剂性能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33-37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实验(XRD) | 第33页 |
| ·比表面积测定(BET) | 第33-34页 |
| ·透射电镜(TEM和HRTEM) | 第34页 |
| ·X-光电子能谱实验(XPS) | 第34页 |
| ·拉曼光谱实验(Raman) | 第34页 |
| ·程序升温还原实验(H_2-TPR) | 第34-35页 |
| ·原位XRD实验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负载钴催化剂体系的研制 | 第37-45页 |
| ·载体的选择 | 第38-39页 |
| ·助剂的选择 | 第39-40页 |
| ·Mg添加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Co负载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Mg助剂对Co/HZSM-5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调变作用 | 第45-69页 |
| ·催化反应结果 | 第45-51页 |
| ·反应条件对Co/HZSM-5和Co/Mg/HZSM-5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5-48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反应空速的影响 | 第47-48页 |
| ·Co/HZSM-5和Co/Mg/HZSM-5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48-51页 |
| ·750℃反应条件下的稳定性 | 第48-49页 |
| ·600℃反应条件下的稳定性 | 第49-50页 |
| ·富氧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0-51页 |
| ·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51-64页 |
| ·BET表征结果 | 第51-52页 |
| ·XRD表征结果 | 第52-54页 |
| ·H_2-TPR表征结果 | 第54-57页 |
| ·XPS表征结果 | 第57-59页 |
| ·TEM表征结果 | 第59-61页 |
| ·原位XRD表征结果 | 第61-64页 |
| ·讨论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第五章 制备方法和焙烧温度对Co/Mg/HZSM-5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69-85页 |
| ·催化剂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性能评价结果 | 第70-73页 |
| ·制备方法和焙烧温度对Co/Mg/HZSM-5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 ·Mg含量对Co/Mg/HZ-68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1页 |
| ·反应条件对Co/Mg/HZ-68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73-82页 |
| ·BET表征结果 | 第73页 |
| ·XRD表征结果 | 第73-76页 |
| ·H_2-TPR表征结果 | 第76-77页 |
| ·XPS表征结果 | 第77-79页 |
| ·TEM表征结果 | 第79-82页 |
| ·讨论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5-87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