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京剧艺术论文

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5页
中文文摘第5-8页
目录第8-10页
Catalogue第10-12页
绪论第12-32页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二、前期准备工作第14-16页
 三、文献综述第16-23页
 四、研究方法第23-26页
 五、中国传统音乐中"流派"概念的界定第26-32页
第一章 梅兰芳京剧唱腔艺术沿革第32-70页
 第一节 梅派唱腔艺术兴起的背景第32-36页
 第二节 继承期——1914年以前第36-37页
 第三节 新腔初创期——1914年-1924年第37-51页
 第四节 突破期——1925年-1930年第51-57页
 第五节 回归期——1931年—1961年第57-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二章 京剧梅派唱腔音乐分析第70-156页
 第一节 梅派【西皮】唱腔分析第70-124页
  一、梅派【西皮慢板】唱腔分析第71-104页
  二、梅派【西皮原板】唱腔分析第104-111页
  三、梅派【西皮二六】唱腔分析第111-115页
  四、梅派【西皮流水】唱腔分析第115-119页
  五、梅派【南梆子】唱腔分析第119-124页
 第二节 梅派【二黄】唱腔分析第124-137页
  一、梅派【二黄慢板】唱腔分析第124-133页
  二、梅派【四平调】唱腔分析第133-137页
 第三节 梅派【反二黄】唱腔分析第137-151页
 本章小结第151-156页
第三章 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特点第156-176页
 第一节 唱腔流派的标志第156-158页
 第二节 梅派唱腔"中和"的音乐美学观第158-164页
 第三节 梅派唱腔音乐形态特征第164-168页
 第四节 梅派唱腔伴奏特征第168-170页
 第五节 梅派唱腔艺术风格第170-173页
 本章小结第173-176页
第四章 京剧梅派唱腔艺术传承第176-204页
 第一节 原样传承第177-186页
 第二节 变化传承第186-195页
 第三节 因素传承第195-202页
 本章小结第202-204页
结论第204-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1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12-214页
致谢第214-215页
谱例索引第215-218页
个人简历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
下一篇: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