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再生稻及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再生稻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与本研究技术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再生稻高产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 第29-32页 |
·再生稻高产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 第32-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50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产量表现及构成 | 第37-38页 |
·不同育秧方式秧苗素质及生理生化特性 | 第38-40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细胞保护酶活性比较 | 第40-41页 |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根系性状、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第41-42页 |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及ATP 酶活性变化 | 第42-43页 |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分蘖动态及节位产量构成 | 第43-45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群体干物质积累 | 第45-46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叶、茎、鞘、籽粒及稻株的热值 | 第46-47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群体的能量积累与分配 | 第47-49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灌浆过程的能流特征 | 第49页 |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养分需求量与生产效率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头季氮肥运筹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 | 第53-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55-58页 |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58-59页 |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再生稻稻株氮素吸收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59-60页 |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再生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再生稻头季分蘖及成穗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头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稻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强弱势粒灌浆影响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 第66-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70页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66页 |
·取样 | 第66-67页 |
·实验试剂 | 第67页 |
·试验方法 | 第67-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81页 |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70-71页 |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叶片细胞保护酶和MDA 含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光合机能的影响 | 第72页 |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强弱势粒灌浆的影响 | 第72-73页 |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下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 第73-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不同促芽肥水平调控再生芽萌发生长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 第82-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82页 |
·取样 | 第82-83页 |
·实验试剂 | 第83页 |
·试验方法 | 第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94页 |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再生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83-84页 |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不同节位再生芽芽长和活芽率的影响 | 第84页 |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头季稻不同节位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84-85页 |
·再生季不同促芽肥水平对再生芽萌发生长影响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 第85-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 第96-10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96-106页 |
·超高产栽培模式再生稻高产稳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及栽培体系优化 | 第96-100页 |
·不同促芽肥水平调控头季稻籽粒灌浆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 第100-102页 |
·不同促芽肥水平调控再生芽萌发生长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 第102-10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