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7页 |
一、问题意识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二、研究史的回顾 | 第17-25页 |
(一) 国内非国家法研究现状及其批判 | 第17-22页 |
(二) 赔命价研究文献回顾及其检讨 | 第22-25页 |
三、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支点 | 第27-41页 |
一、国外法人类学/社会学对法律的反思 | 第27-37页 |
二、权利理论发展与刑法理念的转变 | 第37-41页 |
第三章 赔命价习惯法生发的自然与文化背景 | 第41-81页 |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 | 第41-49页 |
(一) 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 第41-42页 |
(二) 藏区自然环境 | 第42-45页 |
(三) 经济形态与生产方式 | 第45-49页 |
二、社会组织与权力结构 | 第49-58页 |
(一) 藏族部落 | 第49-51页 |
(二) 部落权力结构 | 第51-55页 |
(三) 部落及其权力结构对赔命价的影响 | 第55-58页 |
三、宗教传统 | 第58-77页 |
(一) 佛教及其输入 | 第58-63页 |
(二) 赔命价习惯法的宗教哲学基础 | 第63-67页 |
(三) 宗教对赔命价习惯法的影响 | 第67-77页 |
四、民族心理 | 第77-81页 |
(一) 非讼心理 | 第78-80页 |
(二) 团体心理 | 第80-81页 |
第四章 民主改革前的赔命价习惯法 | 第81-120页 |
一、作为藏族历史表达与实践的赔命价 | 第81-101页 |
(一) 史前时期:"赔命价"习俗 | 第81-83页 |
(二) 吐蕃时期:命价制度化的开端 | 第83-90页 |
(三) 萨迦巴统治时期:命价制度的中断 | 第90-92页 |
(四) 帕竹政权——噶厦时期:命价制度的重兴与完善 | 第92-101页 |
二、历代中央政府对待藏区赔命价的态度 | 第101-120页 |
(一) 元朝的否定态度 | 第101-102页 |
(二) 明朝的放任态度 | 第102-107页 |
(三) 清朝的务实态度 | 第107-115页 |
(四) 民国的有限容忍态度 | 第115-120页 |
第五章 民主改革后的赔命价习惯法及其功能 | 第120-159页 |
一、民主改革与赔命价的制度性废除 | 第120-128页 |
(一)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与西藏和平解放 | 第120-124页 |
(二) 民主改革及其对命价制度的影响 | 第124-128页 |
二、个案透视中的国家法与赔命价习惯法互动现状 | 第128-147页 |
(一) 赔命价习惯法复苏的原因 | 第129-131页 |
(二) 国家法与赔命价习惯法的互动形式 | 第131-147页 |
三、赔命价习惯法的功能 | 第147-159页 |
(一) 惩罚功能 | 第148-151页 |
(二) 教育功能 | 第151-153页 |
(三) 恢复功能 | 第153-159页 |
结语:在文化内部实现制度的转化 | 第159-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