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东麗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特征与水土保持特性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植被恢复理论 | 第9-15页 |
·土壤与植被退化机理研究 | 第9-10页 |
·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 第10-13页 |
·植被与土壤协同演替机理研究 | 第13-15页 |
·森林植被与土壤水文特征研究 | 第15-1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水文效应 | 第16页 |
·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调节过程 | 第16-19页 |
·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的机理研究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研究区范围 | 第21-22页 |
·地质地貌特征 | 第22页 |
·气候特征 | 第22-23页 |
·水文特征 | 第23页 |
·土壤分布特征 | 第23页 |
·生物资源种类 | 第23-24页 |
·社会经济 | 第24页 |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 | 第24-25页 |
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演替序列 | 第25-26页 |
·植物群落学特征 | 第26页 |
·植被恢复中土壤物理特性的变化 | 第26页 |
·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调查样地的选取与设置 | 第26-28页 |
·样地调查 | 第28-29页 |
·近地表水文特征 | 第29页 |
·室内分析方法 | 第29页 |
·植物群落结构指标计算 | 第29-30页 |
·植物群落演替动态分析 | 第30页 |
·数据计算 | 第30-31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31-52页 |
·群落特征 | 第31-40页 |
·植物群落的演替序列及其特征 | 第31-33页 |
·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33-35页 |
·乔木群落分层多样性 | 第35-36页 |
·群落草本生物量和根系密度的变化 | 第36-37页 |
·主要群落演替特征 | 第37-40页 |
·不同演替阶段近地表水文特性研究 | 第40-48页 |
·土壤物理形状 | 第40-41页 |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的入渗特征 | 第41-43页 |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的蓄水性能 | 第43-47页 |
·不同演替阶段枯落物水文特性 | 第47-48页 |
·植物群落与近地面水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52页 |
·数据分析 | 第48-5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英文摘要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