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与作家主体的关系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6-8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6页 |
·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 第6-8页 |
2 宏大叙事成为十七年文学的主流叙事原则 | 第8-13页 |
·宏大叙事理论的溯源 | 第8-9页 |
·作品个案与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的生成过程 | 第9-13页 |
3 十七年时期作家主体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 | 第13-20页 |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的对比疏理 | 第13-15页 |
·十七年时期作家主体的精神特点 | 第15页 |
·十七年时期作家主体精神的形成原因 | 第15-18页 |
·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作家主体 | 第18-20页 |
4 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与作家主体的多层诉求 | 第20-44页 |
·作家主体对宏大叙事的认同立场 | 第20-25页 |
·革命英雄情结的心理发生机制 | 第21-22页 |
·革命英雄情结的普遍性 | 第22-25页 |
·作家主体对宏大叙事的抗拒立场 | 第25-33页 |
·反抗者的心理画像 | 第26-27页 |
·“自我”投射之一:“人” | 第27-31页 |
·“自我”投射之二:“物” | 第31-33页 |
·作家主体对宏大叙事的矛盾立场 | 第33-38页 |
·知识分子成了接受“思想改造”的忏悔者形象 | 第33-34页 |
·思想忏悔者形象所折射出的作家话语矛盾立场 | 第34-38页 |
·作家主体对宏大叙事的疏离立场 | 第38-44页 |
·持话语疏离立场的“另类作家” | 第38-39页 |
·日常性的人伦情感空间的构筑 | 第39-42页 |
·欲以他乡为故乡的自我放逐 | 第42-44页 |
5 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与作家主体关系研究的启示 | 第44-49页 |
·作家主体的内心冲突 | 第44-45页 |
·对作家主体精神自救问题的反思 | 第45-49页 |
6 注释 | 第49-52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8 致谢 | 第54-55页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