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融资性票据市场概述 | 第8-18页 |
第一节 简述融资性票据市场 | 第8-11页 |
一、融资性票据概述 | 第8-10页 |
二、融资性票据市场概述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的优势 | 第11-14页 |
一、为工商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 | 第11-12页 |
二、进一步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 | 第12-14页 |
第三节 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 第14-18页 |
一、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分析 | 第14-15页 |
二、贴现业务的风险分析 | 第15-16页 |
三、再贴现业务的风险分析 | 第16页 |
四、转贴现业务的风险分析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发达国家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及启示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及特点 | 第18-21页 |
一、发达国家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 | 第18-20页 |
二、发达国家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融资性票据市场对西北五省的启示 | 第21-24页 |
一、促进交易工具多样化 | 第21-22页 |
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 第22页 |
三、协调发展原则 | 第22页 |
四、采取有形市场的发展模式 | 第22-23页 |
五、政府的积极推动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西北五省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行性 | 第24-38页 |
第一节 西北五省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 | 第24-27页 |
一、我国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 | 第24-25页 |
二、西北五省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西北五省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的现实性 | 第27-33页 |
一、加速西北五省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二、完善西北五省货币市场发展 | 第28-30页 |
三、有利于完善西北五省宏观金融环境 | 第30-32页 |
四、有利于西北五省金融体制改革 | 第32页 |
五、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 | 第32-33页 |
六、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 第33页 |
第三节 西北五省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可行性 | 第33-38页 |
一、高速发展的经济为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 第33-34页 |
二、金融市场为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34-36页 |
三、融资性票据业务的开展使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成为可能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西北五省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38-49页 |
第一节 西北五省与全国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38-42页 |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 第38-39页 |
二、金融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的比较 | 第39-40页 |
三、融资性票据业务发展的比较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西北五省与上海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42-49页 |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 第42-43页 |
二、金融体系的完善性和健全性的比较 | 第43-45页 |
三、非金融机构融资总量及结构的比较 | 第45-46页 |
四、融资性票据业务发展的比较 | 第46-49页 |
第五章 西北五省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 | 第49-58页 |
第一节 西北五省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制约因素 | 第49-54页 |
一、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 第49页 |
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的制约 | 第49-50页 |
三、社会信用体系制约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 | 第50-51页 |
四、面临的风险制约了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 | 第51-52页 |
五、操作程序过于复杂 | 第52-53页 |
六、受真实票据理论的限制 | 第53-54页 |
第二节 西北五省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对策 | 第54-58页 |
一、提高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速度 | 第54页 |
二、完善金融体系、健全金融机构 | 第54-55页 |
三、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来优化融资性票据结构 | 第55-56页 |
四、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尽量规避风险 | 第56页 |
五、简化业务操作程序 | 第56页 |
六、逐渐放松对票据真实交易背景的审查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