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悬架系统的作用及其类型 | 第10-14页 |
·不同类型悬架性能比较 | 第14-15页 |
·车辆主动悬架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PID控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1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振动及振动主动控制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引言 | 第21页 |
·振动及振动主动控制理论 | 第21-26页 |
·研究振动目的 | 第21页 |
·机械振动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 第21-22页 |
·振动控制的任务与实现途径 | 第22-23页 |
·振动控制的分类 | 第23-24页 |
·振动主动控制及其发展 | 第24-26页 |
·连续控制系统的模型描述 | 第26-29页 |
·状态空间描述 | 第26-27页 |
·传递函数描述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组合弹簧模型建立及等效刚度计算 | 第30-39页 |
·引言 | 第30页 |
·变刚度组合弹簧模型建立及工作原理 | 第30-32页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0页 |
·基于变刚度组合减振弹簧工作原理 | 第30-32页 |
·变刚度组合弹簧非线性等效刚度计算 | 第32-33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非线性等效刚度计算 | 第32-33页 |
·非线性等效刚度等效线性化处理 | 第33-34页 |
·非线性等效刚度线性化合理性的验证 | 第34-38页 |
·位移响应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加速度响应的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在共振区内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的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变刚度车辆悬架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页 |
·车辆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价 | 第39-41页 |
·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车辆行驶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1/4 变刚度车辆悬架系统简化模型建立及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41-47页 |
·两自由度变刚度悬架系统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固有频率特性计算 | 第43-44页 |
·车辆悬架系统在简谐激励下的频率特性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变刚度车辆悬架系统振动主动控制仿真分析 | 第49-60页 |
·引言 | 第49页 |
·路面模型输入 | 第49-51页 |
·路面阶跃激励模型输入 | 第49页 |
·路面正弦激励模型输入 | 第49-50页 |
·路面随机模型输入 | 第50-51页 |
·基于变刚度的主动悬架PID控制器设计 | 第51-54页 |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主动悬架PID控制参数整定 | 第52-54页 |
·主动悬架PID控制过程实现 | 第54页 |
·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第54-59页 |
·路面阶跃激励输入时悬架性能比较 | 第55-56页 |
·路面正弦激励输入时悬架性能比较 | 第56-57页 |
·路面随机激励输入时悬架性能比较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