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及体外生物活性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医用钛合金的表面改性研究 | 第11-15页 |
| ·物理法 | 第12-13页 |
| ·化学法 | 第13-14页 |
| ·电化学法 | 第14-15页 |
| ·介孔生物陶瓷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前景 | 第15-20页 |
| ·介孔生物陶瓷的制备方法 | 第15-18页 |
| ·介孔生物陶瓷的应用前景 | 第18-20页 |
| ·介孔二氧化钛的生物学特点和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 ·二氧化钛的生物学特点 | 第20-21页 |
| ·介孔二氧化钛的制备 | 第21-23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5-30页 |
| ·实验原材料 | 第25-26页 |
| ·模拟体液组成及配置 | 第26页 |
|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26-28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6-27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7页 |
| ·广角X 射线衍射 | 第27页 |
| ·小角X 射线衍射 | 第27页 |
| ·傅立叶红外分析 | 第27页 |
| ·X-射线光电子谱 | 第27-28页 |
|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28页 |
| ·接触角测试 | 第28页 |
| ·划痕测试 | 第28页 |
| ·体外细胞繁殖行为 | 第28-30页 |
| ·材料表面细胞繁殖数量测量 | 第28-29页 |
| ·材料表面细胞繁殖形貌电镜观察 | 第29-30页 |
| 第3章 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30-45页 |
| ·制备方法 | 第30-32页 |
| ·基底处理 | 第30-31页 |
| ·制备工艺 | 第31-32页 |
| ·焙烧温度的确定 | 第32-34页 |
| ·TG-DTA 分析 | 第32-33页 |
| ·FT-IR 分析 | 第33-34页 |
| ·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结构与形貌 | 第34-36页 |
| ·薄膜表面的形貌 | 第34页 |
| ·薄膜表面的物相 | 第34-35页 |
| ·薄膜表面的元素化学态 | 第35-36页 |
| ·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介孔结构表征 | 第36-39页 |
| ·小角XRD 分析 | 第36-37页 |
| ·TEM 分析 | 第37-38页 |
|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38-39页 |
| ·薄膜的力学性能 | 第39-41页 |
| ·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形成机理 | 第4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磷灰石形成活性研究 | 第45-70页 |
| ·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磷灰石形成活性 | 第45-53页 |
| ·薄膜表面的形貌及成分 | 第45-50页 |
| ·薄膜表面的物相组成 | 第50-51页 |
| ·薄膜表面的红外光谱特征 | 第51-52页 |
| ·薄膜的截面特征 | 第52-53页 |
| ·紫外光诱导后的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磷灰石形成活性 | 第53-59页 |
| ·薄膜表面的形貌及成分 | 第53-57页 |
| ·薄膜表面的物相组成 | 第57-59页 |
| ·薄膜表面的红外光谱特征 | 第59页 |
| ·影响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磷灰石形成活性的因素 | 第59-69页 |
| ·经典形核理论 | 第59-62页 |
| ·润湿性的影响 | 第62页 |
| ·二氧化钛晶型的影响 | 第62-63页 |
| ·Ti-OH 功能团的影响 | 第63-65页 |
| ·介孔结构的影响 | 第65-66页 |
| ·紫外光诱导的影响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5章 介孔二氧化钛薄膜MG63 细胞活性 | 第70-77页 |
| ·细胞繁殖与形貌观察 | 第70-73页 |
| ·薄膜表面的细胞增殖情况 | 第70-71页 |
| ·薄膜表面的细胞形貌观察 | 第71-73页 |
| ·薄膜表面的细胞生长形态 | 第73页 |
| ·表面对细胞繁殖行为的影响 | 第73-76页 |
| ·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 ·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