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媒体的受众采纳行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表目录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媒介融合将逐步进入市场融合的关键阶段 | 第13-14页 |
·我国新媒体市场远未达到发展临界点 | 第14-15页 |
·个体媒体采纳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要性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8-20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2-54页 |
·媒介融合理论综述 | 第22-32页 |
·媒介融合的内涵 | 第22-28页 |
·媒介融合的主导因素 | 第28-30页 |
·媒介融合的过程 | 第30-32页 |
·新媒体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新媒体内涵研究 | 第32-33页 |
·新媒体的特征 | 第33-34页 |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 第34-35页 |
·科技采纳相关理论综述 | 第35-46页 |
·理性行为理论 | 第36-37页 |
·计划行为理论 | 第37-38页 |
·科技接受理论 | 第38-43页 |
·创新扩散理论 | 第43-44页 |
·其它理论 | 第44-46页 |
·新媒介采纳行为相关实证分析 | 第46-51页 |
·新媒介采纳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第46-48页 |
·新媒介采纳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48-51页 |
·文献综述小结及本研究探索的方向 | 第51-54页 |
3 媒介融合进程中的融合媒体研究 | 第54-70页 |
·媒介融合的进程 | 第54-59页 |
·媒介融合的内涵 | 第54-56页 |
·媒介融合的阶段性 | 第56-57页 |
·不同阶段媒介融合的关键驱动分析 | 第57-59页 |
·媒介融合进程下的媒介未来形态 | 第59-66页 |
·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媒介需求趋势 | 第60-62页 |
·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媒介技术 | 第62-63页 |
·媒体未来形态——融合媒体 | 第63-66页 |
·融合媒体的融合性特征分析 | 第66-68页 |
·融合性的内涵 | 第66页 |
·融合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 第66-67页 |
·融合性对受众的价值 | 第67-68页 |
·融合媒体研究探索的对象 | 第68-70页 |
4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整合模型与假设提出 | 第70-82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70-74页 |
·研究思路 | 第70-73页 |
·研究模型 | 第73-74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模型的变量定义 | 第74-76页 |
·预测变量 | 第74-75页 |
·中介变量 | 第75-76页 |
·结果变量 | 第76页 |
·干扰变量 | 第76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模型的变量测量 | 第76-78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模型的研究假设 | 第78-82页 |
·TAM 变量的相关假设 | 第78-79页 |
·主体规范的相关假设 | 第79页 |
·感知娱乐性的相关假设 | 第79-80页 |
·感知媒体融合性的相关假设 | 第80页 |
·受众科技创新性的相关假设 | 第80-82页 |
5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模型的描述统计与质量评估 | 第82-106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模型的数据收集方法 | 第82-86页 |
·问卷的结构设计 | 第82-83页 |
·问卷的前测 | 第83-84页 |
·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 第84-86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 第86-90页 |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 第86-88页 |
·融合媒体实际使用情况 | 第88-90页 |
·受众科技创新性特征的因子和聚类分析 | 第90-96页 |
·受众科技创新性的因子分析 | 第90-94页 |
·受众科技创新性的聚类分析与命名 | 第94-96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模型因子的信度与效度评估 | 第96-106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模型因子的信度评估 | 第96-99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模型因子的效度评估 | 第99-106页 |
6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假设检验研究 | 第106-130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模型设立与检验 | 第106-110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SEM 模型设立 | 第106-107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SEM 模型识别检验 | 第107-108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SEM 模型参数估计 | 第108-110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模型结果解释与讨论 | 第110-116页 |
·假设检验 | 第110-113页 |
·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 | 第113-116页 |
·不同科技创新性受众的多群组分析检验 | 第116-123页 |
·样本的创新性集群划分 | 第116页 |
·不同科技创新性受众的结构模型 | 第116-118页 |
·不同科技创新性受众的路径系数差异比较 | 第118-123页 |
·实证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 第123-130页 |
·TAM 相关实证结果讨论 | 第124-126页 |
·主观规范相关实证结果讨论 | 第126-127页 |
·感知娱乐性相关实证结果讨论 | 第127-128页 |
·感知媒体融合性相关实证结果讨论 | 第128-130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8页 |
·研究结论 | 第130-133页 |
·融合媒体的受众感知特征 | 第130-131页 |
·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内在机制 | 第131-132页 |
·不同科技创新性群组采纳行为的差异性 | 第132-133页 |
·研究的理论进展 | 第133-134页 |
·探索了未来媒介的形态 | 第133页 |
·建构了融合媒体采纳行为的整合模型 | 第133页 |
·探索发现感知媒体融合性的前因变量的有效性 | 第133-134页 |
·验证了科技创新性对采纳行为的调节作用 | 第134页 |
·实务建议 | 第134-136页 |
·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 第134-135页 |
·市场推广中应重视宣传媒体的有用性和娱乐性 | 第135页 |
·市场推广中应加大人际传播的力度 | 第135页 |
·针对不同创新性受众的不同策略 | 第135-136页 |
·重点发展采用三大融合技术的媒介 | 第136页 |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136-138页 |
·研究样本局限 | 第136-137页 |
·感知媒体融合性测量的局限性 | 第137页 |
·对网络电视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4页 |
附录博士学位论文调查问卷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