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滑坡灾害形成机制概述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GIS技术在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 第15-18页 |
·GIS对滑坡灾害信息的管理 | 第15-16页 |
·GIS可以有效地对滑坡灾害进行环境因素分析和灾害监测 | 第16-17页 |
·GIS用于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 第17页 |
·GIS应用于滑坡灾害研究中,有效提高灾害研究的效率与效益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6页 |
·研究区工程概况 | 第20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0页 |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6页 |
·气象及水文 | 第20-21页 |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岩土体特性 | 第22-23页 |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 第23-24页 |
·地下水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第26-42页 |
·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库平台 | 第26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数据库建立方法与流程 | 第26-27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27-37页 |
·数据的准备 | 第28页 |
·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 第28-32页 |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32-34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空间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查询 | 第34-37页 |
·空间分析 | 第37-42页 |
·缓冲区分析 | 第37-38页 |
·叠置分析 | 第38-39页 |
·密度制图 | 第39页 |
·表面分析 | 第39-41页 |
·重分类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陕鄂界至安康公路沿线滑坡灾害主要变形破坏模式与滑坡发育特征 | 第42-51页 |
·公路沿线主要滑坡灾害类型 | 第42-44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主要变形破坏模式及典型滑坡 | 第44-48页 |
·堆积层沿基岩面的滑动破坏模式 | 第44-45页 |
·顺层滑动变形破坏模式 | 第45-46页 |
·蠕滑一拉裂变形破坏模式 | 第46-48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 第48-49页 |
·滑坡灾害密度制图 | 第48页 |
·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 第48-49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形成机制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基于GIS技术高速公路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51-64页 |
·滑坡灾害影响因子的选取及信息提取 | 第51-55页 |
·数据衍生及重分类 | 第55-56页 |
·数据衍生 | 第55页 |
·数据重分类 | 第55-56页 |
·建立评价模型 | 第56-58页 |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56-57页 |
·生成评价模型 | 第57-58页 |
·生成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 第58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分级 | 第58-59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59-60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评价结果分析和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 第60-64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公路沿线滑坡灾害防治对策 | 第61-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结论与创新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4页 |
·创新点 | 第64-65页 |
·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