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0页 |
四、研究的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的目标 | 第10页 |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11页 |
(三)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页 |
五、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一) 系统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二)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1页 |
(三) 比较分析的方法 | 第11页 |
(四) 文献分析的方法 | 第11页 |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一) 伦理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 和谐的内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的主观性原由 | 第14-19页 |
一、伦理信念的危机性 | 第14-15页 |
二、伦理价值的偏差性 | 第15页 |
三、伦理价值的迷茫性 | 第15-16页 |
(一) 把市场经济自发的原则当作社会伦理原则 | 第16页 |
(二) 把利益追求当作伦理道德追求 | 第16页 |
四、伦理规范的失效性 | 第16-17页 |
五、伦理行为的失控性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的客观性原由 | 第19-28页 |
一、伦理与法律的矛盾 | 第19-21页 |
(一) 法律与伦理的价值层次不同,存在着情与法的矛盾 | 第19-20页 |
(二) 伦理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和混乱,造成了法律行为的不知所措 | 第20页 |
(三) 法律与伦理的规范方式和强制程度不同 | 第20-21页 |
二、伦理与经济的矛盾 | 第21-23页 |
(一) 新旧体制交错引起人们道德认识的模糊 | 第22页 |
(二)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引起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 第22-23页 |
(三) 道德规范过于泛化制约了伦理作用的发挥 | 第23页 |
(四) 道德评价体系缺乏 | 第23页 |
三、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矛盾 | 第23-25页 |
(一) 义利观念的变更 | 第23-24页 |
(二) 目的与手段关系的变更 | 第24页 |
(三) 个人与群体、集体关系的变更 | 第24-25页 |
(四)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变更 | 第25页 |
(五)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变更 | 第25页 |
四、中国伦理与西方伦理的矛盾 | 第25-28页 |
(一) 整体与自我的矛盾 | 第26页 |
(二) 责任与权利的矛盾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的内涵 | 第28-39页 |
一、树立新的信念和价值 | 第28-29页 |
(一)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 第28-29页 |
(二) 要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 | 第29页 |
(三)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 第29页 |
(四) 要塑造高尚的人格 | 第29页 |
(五) 要以对理想信念和高尚人格的追求为导向 | 第29页 |
二、树立新的原则规范体系 | 第29-31页 |
(一) 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原则,破除特权观念 | 第30页 |
(二) 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原则,破除外在压制 | 第30页 |
(三) 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原则,反对坑蒙拐骗 | 第30-31页 |
(四) 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道原则 | 第31页 |
三、树立新的伦理行为 | 第31-32页 |
四、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 第32-33页 |
五、树立新的市场规范 | 第33-36页 |
(一) 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统一观 | 第34页 |
(二) 注重效率,维护社会公平 | 第34-35页 |
(三) 坚持质量第一,消费者至上 | 第35页 |
(四) 倡导勤劳敬业、合法致富 | 第35页 |
(五) 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第35-36页 |
六、坚持传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的统一 | 第36-37页 |
(一) 正确看待处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 第37页 |
(二)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第37页 |
(三) 对待传统伦理,把重点由批判转向建设 | 第37页 |
七、坚持民族伦理与借鉴西方伦理的统一 | 第37-39页 |
(一) 坚持吸收民族伦理的精华,做到民族化的本位立场 | 第38页 |
(二) 坚持时代精神,合理吸收西方优秀伦理文化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的原则 | 第39-44页 |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的原则 | 第39-41页 |
(一)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39-40页 |
(二) 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40-41页 |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 第41-42页 |
三、坚持教育与约束并重的原则 | 第42-44页 |
第六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的途径 | 第44-53页 |
一、教育为本,常抓不懈,提高人的伦理修养 | 第44-46页 |
二、树立社会主义市场伦理体系 | 第46-48页 |
(一) 一元化价值导向为主,坚持多元并存 | 第46页 |
(二) 运用自我节制原则对经济主体发挥道德的调控作用 | 第46-47页 |
(三) 建立有利于和谐伦理运行的保障机制 | 第47页 |
(四) 遵守平等、诚信、互利、守法的市场游戏规则 | 第47-48页 |
三、从娃娃抓起,培育一代新人 | 第48-50页 |
(一) 强化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 第49页 |
(二) 强化学校的道德教育 | 第49-50页 |
四、对传统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 第50-51页 |
(一) 从传统文化中开创出新的伦理精神 | 第50-51页 |
(二) 落实儒家伦理的现代化转型 | 第51页 |
(三) 实现儒家伦理功能和作用的转变 | 第51页 |
五、对西方伦理进行吸收借鉴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