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中同步与均衡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中的关键技术 | 第15-19页 |
·同步技术 | 第15-17页 |
·均衡技术 | 第17-18页 |
·差错控制技术 | 第18页 |
·国标接收机技术实现方案 | 第18-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创新成果 | 第20-23页 |
·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创新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标准介绍和信道建模 | 第23-41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的介绍 | 第24-31页 |
·国外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介绍与比较 | 第24-27页 |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技术特点 | 第27-31页 |
·无线信道的特征 | 第31-37页 |
·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 | 第31-33页 |
·无线信道的小尺度衰落 | 第33-37页 |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信道特点 | 第37-40页 |
·乡村传输环境 | 第37-38页 |
·城市传输环境 | 第38页 |
·单频网条件下的传输环境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接收机的同步技术 | 第41-59页 |
·引言 | 第41页 |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全模式接收机中的同步策略 | 第41-45页 |
·载波偏差对PN 相关峰值的影响 | 第42-44页 |
·定时偏差对PN 相关峰值的影响 | 第44-45页 |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中载波恢复和定时同步 | 第45-51页 |
·载波恢复技术 | 第45页 |
·定时同步技术 | 第45-51页 |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接收中的差之差码捕获技术 | 第51-58页 |
·国标PN 序列相位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静态信道下的差之差码捕获算法 | 第52-55页 |
·动态信道下的差之差码捕获算法 | 第55-56页 |
·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重叠结构的均衡技术 | 第59-84页 |
·引言 | 第59页 |
·频率选择性信道的时域均衡技术 | 第59-72页 |
·最大似然序列检测(MLSD) | 第62-64页 |
·滤波器结构的均衡方法 | 第64-66页 |
·不同结构的均衡技术 | 第66-72页 |
·重叠结构均衡技术 | 第72-83页 |
·概念和模型 | 第72-74页 |
·时域判决反馈均衡器参考中心的分析 | 第74-80页 |
·仿真结果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抗动态的均衡技术 | 第84-102页 |
·引言 | 第84页 |
·国标中的NR(16,8,6)介绍 | 第84-87页 |
·分组码特性和短码特性 | 第85页 |
·优越的性能 | 第85-86页 |
·译码方法简单 | 第86-87页 |
·和NR 码结合均衡算法 | 第87-91页 |
·算法描述 | 第87-89页 |
·仿真结果 | 第89-90页 |
·时延问题 | 第90-91页 |
·码空间旋转技术 | 第91-95页 |
·均衡器和编码结合后残留码间干扰-线性的码间干扰 | 第91页 |
·码空间旋转算法示意 | 第91-92页 |
·码空间旋转算法描述 | 第92-93页 |
·仿真结果 | 第93-94页 |
·FPGA 样机和ASIC 芯片测试结果 | 第94-95页 |
·循环训练均衡技术 | 第95-101页 |
·循环训练的算法描述 | 第96页 |
·循环训练的算法特点 | 第96-97页 |
·改进的循环训练算法及特点 | 第97-99页 |
·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总结展望 | 第102-104页 |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