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实质合并制度概念分析与历史演进过程介绍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实质合并的界定 | 第10-14页 |
一、前提预设——是法律学说?法律原则?还是法律制度? | 第10-11页 |
二、实质合并制度的概念 | 第11-14页 |
第二节 实质合并的历史演进 | 第14-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质合并制度的理论来源与价值基础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实质合并原则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 | 第18-19页 |
一、实质合并的理论来源——企业主体理论 | 第18页 |
二、企业主体理论的发展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实质合并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法哲学基础 | 第19-20页 |
二、民法学基础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实质合并原则确立的主要理论障碍及其辨析 | 第21-25页 |
一、法人人格制度 | 第21-24页 |
二、债权人公平保护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实质合并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 | 第27-32页 |
第一节 关联企业破产日益复杂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现有制度存在不足 | 第28-30页 |
一、法人人格否定制度与实质合并制度比较 | 第28-29页 |
二、破产法中的撤销权制度和无效制度与实质合并制度比较 | 第29页 |
三、实质合并制度是现有制度的必要补充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实质合并司法实践缺乏规范指引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实质合并制度的比较法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实质合并适用主体——关联企业概述及立法之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一、关联企业的概念——一种框架式的认识 | 第32-33页 |
二、现代关联企业发展的四次浪潮——以美国为典型 | 第33页 |
三、不同法域关联企业立法之比较分析——以关联关系为基本视角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实质合并的适用标准——对美国相关判例的分析 | 第35-38页 |
一、另一自我说(alter egos)标准 | 第35-37页 |
二、利益平衡标准 | 第37页 |
三、资产分离难度标准 | 第37页 |
四、对美国实质合并制度适用标准的评价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在我国破产法机制中进行实质合并制度的构建 | 第39-52页 |
第一节 实体要件 | 第39-45页 |
一、适用主体——关联企业 | 第39-42页 |
二、适用标准 | 第42-43页 |
三、实质合并制度的效力 | 第43-45页 |
四、实质合并适用的例外 | 第45页 |
第二节 程序要件 | 第45-49页 |
一、实质合并程序的启动 | 第45-47页 |
二、案件管辖 | 第47页 |
三、管理人的选任 | 第47-48页 |
四、举证责任分配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实质合并制度的立法体例研究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