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0页 |
缩略术语词表 | 第10-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4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油菜种子含油量的遗传模式 | 第18页 |
·植物种子油脂的生物合成及调控 | 第18-24页 |
·植物种子油脂的生物合成 | 第19-22页 |
·油脂形成的基因调控 | 第22-23页 |
·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途径 | 第23-24页 |
·环境因子对油菜含油量的影响 | 第24-29页 |
·种子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 第24-25页 |
·环境因子对油菜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25-27页 |
·温度对油脂形成及脂肪酸品质的影响 | 第27-29页 |
·油菜分子标记及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29-35页 |
·分子标记 | 第29-32页 |
·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29-30页 |
·油菜分子标记的发展趋势 | 第30-32页 |
·遗传作图群体 | 第32-33页 |
·油菜重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33-35页 |
·QTL性状的鉴定 | 第35-36页 |
·生物芯片技术在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40页 |
·生物芯片技术 | 第36页 |
·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 | 第36-38页 |
·Combimatrix Brassica 90K oligoarray及其特点 | 第38-40页 |
·QTL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40页 |
·后基因组时代QTL的发展方向 | 第40-41页 |
·油菜与拟南芥的比较基因组学 | 第40-41页 |
·QTL-QTG(Quantitative Trait Gene,QTG) | 第41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设计思路和内容 | 第41-4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2页 |
·设计思路 | 第42页 |
·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油菜种子表达基因在T-N图谱上的定位 | 第44-66页 |
·前言 | 第44-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52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45-46页 |
·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6-49页 |
·甘蓝型油菜油脂代谢相关基因序列的搜索 | 第46页 |
·引物设计 | 第46-47页 |
·DNA多态性检测 | 第47-49页 |
·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及QTL分析 | 第49页 |
·对QTL贡献的油脂基因在拟南芥突变体中的验证 | 第49-52页 |
·拟南芥突变体的种植 | 第49-50页 |
·突变体验证 | 第50-51页 |
·拟南芥突变体含油量和脂肪酸组分分析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1页 |
·拟南芥种子表达基因的油菜同源基因在油菜作图亲本T、N间的多态性 | 第52-54页 |
·油菜油脂代谢关键基因的QTL定位及对应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4-56页 |
·油菜分子标记的拟南芥等位突变体的含油量和脂肪酸分析 | 第56-59页 |
·QTL定位结果在拟南芥等位突变体中的功能验证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66页 |
·油菜油脂功能基因的研究意义 | 第61-62页 |
·油菜油脂功能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62-64页 |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的鉴定 | 第64页 |
·含油量QTL关键候选基因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 第64-66页 |
第三章 温度对油菜种子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66-95页 |
·前言 | 第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76页 |
·材料种植 | 第66-67页 |
·温度处理 | 第67页 |
·取样及种子总RNA的提取 | 第67-68页 |
·取样 | 第67页 |
·种子总RNA的提取 | 第67-68页 |
·芯片杂交 | 第68-71页 |
·实验设计及准备工作 | 第68页 |
·aRNA制备 | 第68-69页 |
·探针制备 | 第69页 |
·芯片杂交 | 第69-70页 |
·芯片洗涤和扫描 | 第70页 |
·芯片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及GO(Gene Ontology)分析 | 第71页 |
·聚类分析 | 第71页 |
·qOC.C2.2 QTL区间与拟南芥基因组的比对 | 第71页 |
·QRT-PCR鉴定 | 第71-74页 |
·待研究基因的选取 | 第71-72页 |
·特异引物设计 | 第72-73页 |
·试验步骤 | 第73-74页 |
·数据分析 | 第74页 |
·成熟种子的含油量测定 | 第74-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9页 |
·温度响应QTL qOCC2.2的发现以及QTL区间近等基因系重叠群的构建 | 第76-78页 |
·人工模拟环境因子对油菜成熟期表型性状的影响 | 第78-81页 |
·人工模拟环境因子对油菜含油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第81-82页 |
·芯片杂交总体概况 | 第82页 |
·基因型、温度及基因型与温度互作的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 第82-84页 |
·不同温度对近等基因系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4-85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 第85-88页 |
·油脂合成过程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模式 | 第88-89页 |
·讨论 | 第89-95页 |
·研究材料的特点及实验设计 | 第89-90页 |
·不同温度下近等基因系差异表达基因与含油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关联 | 第90-91页 |
·不同温度下近等基因系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共性与特性 | 第91-92页 |
·含油量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引起近等基因系含油量差异的可能原因 | 第92-93页 |
·温度效应引起含油量及脂肪酸组分差异的可能原因 | 第93-94页 |
·温度调控网络 | 第94-9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100页 |
·结论 | 第95-98页 |
·展望 | 第98-100页 |
·关于含油量QTL的检测与分析 | 第98页 |
·关于温度对油脂积累的影响 | 第98页 |
·关于温度响应QTL对含油量变异的贡献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附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