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一、对基本概念使用的说明 | 第10-13页 |
1、1980 年代文学 | 第10-11页 |
2、青春 | 第11-12页 |
3 、青春话语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 、青春文学 | 第13-14页 |
2 、青春写作 | 第14-15页 |
3 、文学的青春主题 | 第15-16页 |
4 、青春想象 | 第16-17页 |
第一章 20 世纪中国“青春话语”的回顾 | 第17-26页 |
一、《少年中国说》与“青春话语”的产生 | 第18-19页 |
二、“青春话语”与20 世纪中国的两大现代性主题 | 第19-24页 |
1 、从《少年中国说》到《青春》:20 世纪中国两大现代性主题的确立 | 第20-22页 |
2、“青春话语”与两大现代性主题的偏废 | 第22-24页 |
三、1980 年代文学“青春话语”的概述 | 第24-26页 |
第二章 1980 年代初期文学中的“青春话语” | 第26-40页 |
一、文学“青春话语”的调整和恢复 | 第26-28页 |
二、文学中的两种“青春话语” | 第28-34页 |
1、“归来作家”和“知青作家” | 第28-29页 |
2、“复归的青春”与“迟到的青春” | 第29-30页 |
3 、两种青春话语及其对现代性追求的不同设计 | 第30-34页 |
三、两种“青春话语”的冲突和结果及其揭示的问题 | 第34-40页 |
1 、两种“青春话语”的冲突 | 第34-35页 |
2 、国家权力话语对冲突的介入 | 第35-37页 |
3 、冲突的结果及其揭示的问题 | 第37-40页 |
第三章 1 9 80 年代中期文学中的“青春话语” | 第40-57页 |
一、新的作家群体与新的文学“青春话语”的出现 | 第40-44页 |
1 、新的作家群体的出现 | 第40-42页 |
2 、新的文学“青春话语”的出现 | 第42-44页 |
二、文学“青春话语”的全面反叛 | 第44-50页 |
1、《少男少女,一共七个》:对家庭的反叛 | 第44-46页 |
2、《你别无选择》:对教育体制的反叛 | 第46-48页 |
3 、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对陈旧的叙述方式的反叛 | 第48-50页 |
三、“一无所有”与“自我”的找寻 | 第50-57页 |
1、一无所有:反叛者的新危机 | 第51-52页 |
2 、在路上:对“自我”的找寻 | 第52-55页 |
3 、文学主体性话语:塑造个性主义新人的新阶段 | 第55-57页 |
第四章 1 9 80 年代末期文学中的“青春话语” | 第57-71页 |
一、“先锋死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 | 第58-63页 |
1、“技术先锋”的穷途末路 | 第58-60页 |
2 、新写实小说:“青春”的挫败 | 第60-62页 |
3 、从“先锋”到“媚俗”:以王朔的创作行为为例 | 第62-63页 |
二、“在路上”的溃败 | 第63-69页 |
1 、对“在路上”的否定:以苏童的《一个朋友在路上》为例 | 第64-66页 |
2 、诗人之死:无望的坚守 | 第66-69页 |
三、中年写作:对文学“青春话语”的自觉反思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