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西肽新型产生菌株游动放线菌的初步鉴定及其核糖体工程选育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噻唑肽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 ·噻唑肽类抗生素分类 | 第10-11页 |
| ·噻唑肽类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 第11-12页 |
| ·抑制核糖体 | 第12页 |
| ·抑制延伸因子Ef-Tu | 第12页 |
| ·噻唑肽类抗生素代表药物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硫链丝菌肽 | 第12-13页 |
| ·YM-266183/YM-266184 | 第13页 |
| ·GE2270 | 第13-14页 |
| ·Amythiomicin | 第14页 |
| ·诺西肽的研究的概况 | 第14-15页 |
| ·诺西肽的发现、化学结构及性质 | 第14页 |
| ·诺西肽的生物学活性 | 第14-15页 |
| ·诺西肽的应用 | 第15页 |
| ·微生物菌种改良新方法与新策略 | 第15-21页 |
| ·代谢工程 | 第16页 |
| ·基因组改组 | 第16-17页 |
| ·系统生物技术 | 第17-18页 |
| ·表观遗传修饰 | 第18-19页 |
| ·核糖体工程 | 第19-20页 |
| ·应用核糖体工程改良诺西肽新型产生菌株 | 第20-21页 |
| 第2章 绪论 | 第21-23页 |
| ·诺西肽的开发价值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菌株 | 第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 ·产生菌IMB007的鉴定 | 第24-26页 |
| ·产生菌形态鉴定 | 第24页 |
| ·脂肪酸成分气相色谱分析 | 第24-25页 |
| ·菌体脂肪酸的提取 | 第24页 |
| ·菌体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24-25页 |
| ·产生菌16S rDNA鉴定 | 第25-26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页 |
| ·16s rDNA全基因序列扩增 | 第25-26页 |
| ·序列比对 | 第26页 |
| ·诺西肽的HPLC检测 | 第26页 |
| ·诺西肽分离提取 | 第26页 |
| ·菌种发酵 | 第26页 |
| ·提取 | 第26页 |
| ·发酵产物的HPLC鉴定 | 第26页 |
| ·高产菌株的核糖体工程选育 | 第26-29页 |
| ·单孢子悬液制备 | 第26-27页 |
| ·孢子计数 | 第27页 |
| ·抗生素MIC测定 | 第27页 |
| ·高产菌种筛选方法 | 第27页 |
| ·琼脂块法初筛检定菌株的选择 | 第27-28页 |
| ·琼脂块法初筛 | 第28页 |
| ·摇瓶发酵复筛 | 第28-29页 |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 ·菌丝生长形态观察 | 第29页 |
| ·细胞壁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 | 第29-30页 |
| ·16s RDNA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建立 | 第30-32页 |
| ·发酵产物的HPLC分析 | 第32页 |
| ·链霉素、利福平对IMB007的MIC值 | 第32-34页 |
| ·利福平对IMB007的MIC值 | 第32-33页 |
| ·链霉素对IMB007的MIC值确定 | 第33-34页 |
| ·初筛检定菌株的选择 | 第34-35页 |
| ·2倍MIC链霉素抗性筛选 | 第35-37页 |
| ·2倍MIC利福平抗性筛选 | 第37-38页 |
| ·组合链霉素与利福平抗性筛选 | 第38页 |
| ·组合抗性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38-39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39-43页 |
| ·新型诺西肽产生菌IMB007的鉴定 | 第39-40页 |
| ·初、复筛方法的建立 | 第40页 |
| ·单一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40-41页 |
| ·组合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41-42页 |
|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硕士期间撰写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