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导论:当代中国的权力精英生产与教育政治 | 第12-75页 |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17页 |
第2节 重要说明 | 第17-28页 |
一、当代中国的精英、准精英与大学生 | 第17-23页 |
二、大学:准精英生产的权力场域 | 第23-28页 |
第3节 文献综述 | 第28-73页 |
一、精英主义理论:源起、发展与中国经验 | 第29-64页 |
二、教育政治学:分析的视角与工具 | 第64-72页 |
三、教育政治视角下的精英生产 | 第72-73页 |
第4节 研究方法 | 第73-75页 |
第1章 从革命到建设:精英生产方式的转型 | 第75-108页 |
第1节 合法性与精英生产 | 第76-87页 |
一、合法性驱动与精英转换的动力 | 第77-81页 |
二、合法性转换与精英生产模式转换 | 第81-85页 |
三、知识分子:准精英的来源 | 第85-87页 |
第2节 1978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精英生产 | 第87-97页 |
一、革命精英的生产与精英生产的革命化 | 第87-93页 |
二、知识分子:改造对象还是精英来源? | 第93-97页 |
三、革命精英生产中的大学 | 第97页 |
第3节 接管与改造:作为革命场域的大学 | 第97-104页 |
一、建国初高等学校的转换与发展 | 第98-99页 |
二、教育革命中的大学:"红"与"专" | 第99-103页 |
三、大学迷思:地位、作用与意义 | 第103-104页 |
第4节 本章小结 | 第104-108页 |
一、合法性界定 | 第105页 |
二、准精英来源 | 第105-107页 |
三、生产模式和场域的转换 | 第107-108页 |
第2章 改革开放:精英转型与大学场域的新发展 | 第108-149页 |
第1节 政治精英重塑与新精英选拔 | 第110-121页 |
一、新的合法性 | 第110-112页 |
二、从革命精英向现代政治精英转型 | 第112-115页 |
三、准精英生产与大学的政治连接 | 第115-121页 |
第2节 市场经济对大学场域的影响 | 第121-136页 |
一、市场经济与大学使命 | 第123-124页 |
二、经济精英的产生 | 第124-130页 |
三、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冲突与融合 | 第130-134页 |
四、市场经济对大学场域的意义与影响 | 第134-136页 |
第3节 大学场域中的政治与经济结构 | 第136-145页 |
一、改革开发中的大学发展脉络 | 第136-141页 |
二、大学制度与机制的基本结构 | 第141-144页 |
三、精英与大众:大学场域的一个核心问题 | 第144-145页 |
第4节 本章小结 | 第145-149页 |
一、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中有序社会的精英更替 | 第146页 |
二、结构不平等的复制:精英循环与再生产的共存 | 第146-147页 |
三、精英生产:大学场域在有序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 | 第147-149页 |
第3章 阶梯与城墙:高考招生中的准精英选拔与合法性获取 | 第149-186页 |
第1节 中国的考试传统与精英的合法生产 | 第151-156页 |
一、科举制度与考试帝国 | 第151-153页 |
二、精英权威的来源及其认可 | 第153-155页 |
三、科举制度的历史遗产:合法性供给 | 第155-156页 |
第2节 科举制的废除:新的知识与考试形式 | 第156-167页 |
一、清末与民国:新知识与新形式的萌芽 | 第157-162页 |
二、革命政权中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 第162-164页 |
三、恢复高考的政治学阐释 | 第164-167页 |
第3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经济中的高考制度 | 第167-182页 |
一、1978年后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 | 第167-168页 |
二、大学扩招的经济动力:规模效应和精英稀释 | 第168-171页 |
三、自主招生与招生大战:再精英化的努力 | 第171-182页 |
第4节 本章小结 | 第182-186页 |
一、考试与中国社会流动 | 第182-184页 |
二、高考:大学场域的入场券 | 第184-185页 |
三、隐性的不平等:知识差异、家庭差异与地区差异 | 第185-186页 |
第4章 规训与筛选:准精英生产的政治经济逻辑 | 第186-228页 |
第1节 政府、市场与大学 | 第187-195页 |
一、国家与大学的基本关系:控制与监督 | 第188-190页 |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控制与大学发展 | 第190-192页 |
三、市场化还是市场参与:市场力量的作用 | 第192-195页 |
第2节 市场逻辑与新壁垒的产生 | 第195-209页 |
一、对扩招的再检视:真的是大众化吗? | 第196-199页 |
二、大学准入的新壁垒:收费制度 | 第199-203页 |
三、重点大学制度:筛选机制与资源支持 | 第203-208页 |
四、国际化市场中的精英流动与竞争 | 第208-209页 |
第3节 国家意志与对准精英的规训 | 第209-222页 |
一、大学治理结构之分析 | 第210-211页 |
二、政治规训机制 | 第211-216页 |
三、专业训练机制 | 第216-220页 |
四、官本位大学与准精英的发展取向 | 第220-222页 |
第4节 本章小结 | 第222-228页 |
一、准精英生产中的不平等问题 | 第223-225页 |
二、制度性不平等:"文凭"中的政治经济资本 | 第225页 |
三、准精英与准大众的二元分野 | 第225-228页 |
第5章 传递与固化:政治遗传与准精英"高度"的获取 | 第228-256页 |
第1节 政治遗传:毕业分配与准精英生产 | 第229-234页 |
一、政权交接与精英的代际生产 | 第230-231页 |
二、毕业分配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31-232页 |
三、准精英的控制式生产 | 第232-234页 |
第2节 经济遗传:竞争就业与准精英的代际再生产 | 第234-239页 |
一、制度转换的影响 | 第234-236页 |
二、社会关系资源与准精英的出路 | 第236-238页 |
三、代际传递与准精英再生产 | 第238-239页 |
第3节 案例分析:"院长门"事件和"蚁族" | 第239-252页 |
一、准精英的"靶向性"制造 | 第239-242页 |
二、高学历底层群体:大学生蚁族 | 第242-250页 |
三、世袭还是再生产:流动机遇与社会心理 | 第250-252页 |
第4节 本章小结 | 第252-256页 |
一、职业获取与准精英身份的确认 | 第253页 |
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 第253-254页 |
三、遗传性不平等:合理性与合法性之争 | 第254-256页 |
第6章 结论:以大学场域为基轴的准精英生产 | 第256-266页 |
第1节 合法性:新知识与新精英 | 第258-261页 |
一、合法性转换驱动下的精英转换 | 第259页 |
二、新知识与新精英 | 第259-260页 |
三、大学场域的知识生产 | 第260-261页 |
第2节 控制式生产与三种机制:转型社会与精英阶层固化 | 第261-264页 |
一、大学:转型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悖论 | 第261-262页 |
二、不平等的现实和对平等的追求 | 第262-263页 |
三、有序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固化与政治忠诚 | 第263-264页 |
第3节 未来精英与高学历底层:大学场域的二元产出 | 第264-266页 |
一、素质与高度:共通点与分水岭 | 第264页 |
二、未来精英与高学历底层:合作、对抗还是融合 | 第264-265页 |
三、政治向心力与离心力:体制内与体制外 | 第265-266页 |
结束语 | 第266-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271-281页 |
后记 | 第281-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