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
|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生化分析仪概述 | 第10页 |
| §1.2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 §1.3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种类及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4 选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课题意义及来源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原理 | 第15-22页 |
| §2.1 生化检验流程介绍 | 第15页 |
| §2.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原理 | 第15-18页 |
| ·吸收光谱法 | 第16-17页 |
| ·比浊法 | 第17-18页 |
| §2.3 生化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 ·终点法 | 第18-19页 |
| ·两点法 | 第19页 |
| ·动力学法(速率法) | 第19-20页 |
| §2.4 双波长测定原理 | 第20页 |
| §2.5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试流程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设计 | 第22-27页 |
| §3.1 总体结构组成 | 第22页 |
| §3.2 加样系统结构 | 第22-24页 |
| ·试剂针 | 第22-23页 |
| ·样本针 | 第23页 |
| ·搅拌针 | 第23页 |
| ·试剂仓 | 第23-24页 |
| ·样本盘 | 第24页 |
| §3.3 测试系统结构 | 第24-25页 |
| ·反应、比色盘 | 第24页 |
| ·分光系统 | 第24-25页 |
| ·恒温系统 | 第25页 |
| §3.4 清洗系统 | 第25-27页 |
| ·清洗栈 | 第25-26页 |
| ·液路系统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电子硬件设计 | 第27-50页 |
| §4.1 硬件系统总体控制方案 | 第27-29页 |
| §4.2 控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 第29-43页 |
| ·主控单元 | 第29-36页 |
| ·数据采集单元 | 第36-40页 |
| ·三针旋转及搅拌控制单元 | 第40-41页 |
| ·试剂加样单元 | 第41页 |
| ·样本加样单元 | 第41页 |
| ·注射器单元 | 第41页 |
| ·清洗单元 | 第41页 |
| ·小节 | 第41-43页 |
| §4.3 电机驱动 | 第43-45页 |
| ·驱动芯片 | 第43-45页 |
| ·驱动电路设计 | 第45页 |
| §4.4 液面传感 | 第45-48页 |
| ·液面检测原理 | 第45-46页 |
| ·锁相环CD4046 | 第46-47页 |
| ·液面传感电路设计 | 第47-48页 |
| §4.5 缺水报警 | 第48-50页 |
| ·缺水检测原理 | 第48页 |
| ·检测电路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软件设计 | 第50-55页 |
| §5.1 软件结构 | 第50-53页 |
| ·常规信息 | 第50页 |
| ·项目参数 | 第50-52页 |
| ·定标设置 | 第52页 |
| ·报告格式设置 | 第52页 |
| ·日常操作管理 | 第52-53页 |
| §5.2 生化仪参数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 ·吸光度计算 | 第53页 |
| ·反应幅度计算 | 第53-54页 |
| ·定标参数计算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测试 | 第55-63页 |
| §6.1 吸光度准确性的分析 | 第55-57页 |
| §6.2 仪器性能测试 | 第57-62页 |
| ·性能指标 | 第57-58页 |
| ·测试方法及结果 | 第58-62页 |
| §6.3 综合评价 | 第62-6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 §7.1 总结 | 第63页 |
| §7.2 展望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