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裂后期构造沉降分析及古地貌恢复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选题的来源 | 第13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盆地沉降史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构造古地貌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琼东南盆地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思路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琼东南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31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4页 |
·盆地构造特征 | 第24-28页 |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第24-27页 |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27-28页 |
·盆地沉积充填特征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盆地裂后期层序地层分析 | 第31-46页 |
·层序界面的识别及层序单元划分 | 第31-35页 |
·层序界面识别 | 第31-34页 |
·盆地裂后期层序单元划分 | 第34-35页 |
·典型单井及剖面的层序地层分析 | 第35-44页 |
·单井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分析 | 第35-40页 |
·典型地震剖面的精细解剖 | 第40-44页 |
·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 第44-46页 |
·三亚组各三级层序特征 | 第44页 |
·梅山组各三级层序特征 | 第44-45页 |
·黄流组各三级层序特征 | 第45页 |
·莺歌海组各三级层序特征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盆地裂后期沉降特征及其沉积充填演化 | 第46-66页 |
·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盆地沉降史分析的原理 | 第46-48页 |
·回剥过程中参数的选取 | 第48-50页 |
·盆地裂后期沉降特征分析 | 第50-58页 |
·典型测线的选取 | 第50-52页 |
·典型测线的构造沉降史分析 | 第52-54页 |
·盆地裂后期的构造沉降机制 | 第54-58页 |
·盆地裂后期构造沉降时空演化及其沉积响应 | 第58-66页 |
·盆地裂后期构造沉降的时空演化 | 第58-59页 |
·盆地裂后期沉积充填特征 | 第59-61页 |
·构造沉降演化的沉积充填响应 | 第61-66页 |
第五章 盆地裂后期古地貌恢复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第66-90页 |
·盆地裂后期古地貌恢复 | 第66-74页 |
·古地貌分析的意义及技术方法 | 第66-68页 |
·盆地裂后期不同界面的古地貌特征 | 第68-74页 |
·盆地裂后期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 | 第74-81页 |
·三亚组沉积期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 | 第74-76页 |
·梅山组沉积期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 | 第76页 |
·黄流组沉积期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 | 第76-78页 |
·莺歌海组沉积期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 | 第78-81页 |
·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 第81-86页 |
·凸起供源 | 第81-82页 |
·坡折带控砂 | 第82-86页 |
·盆地裂后期古地貌控制的沉积模式 | 第86-90页 |
·裂后期古地貌控制的沉积模式 | 第86-88页 |
·琼东南盆地层序发育样式的演化序列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