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油气运移动力特征分析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1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选题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超压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超压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 第16-17页 |
·超压盆地中流体活动信息识别 | 第17-18页 |
·研究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9-20页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页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8页 |
·琼东南盆地基本构造和构造演化特征 | 第21-23页 |
·琼东南盆地基本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第22-23页 |
·琼东南盆地沉积地层特征 | 第23-24页 |
·琼东南盆地压力场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琼东南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 第25-28页 |
·烃源岩特征 | 第25页 |
·储集层特征 | 第25-26页 |
·封盖条件 | 第26页 |
·输导体系类型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现今超压建模 | 第28-52页 |
·单井压力结构分析 | 第28-33页 |
·资料的筛选 | 第28-29页 |
·单井压力结构类型 | 第29-33页 |
·速度拾取及速度模型的建立 | 第33-42页 |
·速度谱的读取 | 第33-34页 |
·层速度计算 | 第34-37页 |
·趋势速度模型的建立 | 第37-42页 |
·超压与速度关系分析 | 第42-47页 |
·剩余速度体的建立 | 第42页 |
·超压与剩余速度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42-47页 |
·现今超压模型分析 | 第47-52页 |
·超压顶界面的解释 | 第47-49页 |
·研究区超压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基于地震资料的流体活动信息分析 | 第52-65页 |
·亮点的解释与分类 | 第52-57页 |
·亮点的基本特征 | 第52页 |
·亮点的解释与分类 | 第52-56页 |
·亮点的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流体底辟构造类型及内涵信息分析 | 第57-62页 |
·泥-流体底辟 | 第57-59页 |
·海底麻坑 | 第59页 |
·油气泄漏通道 | 第59-60页 |
·岩浆底辟 | 第60页 |
·底辟断层及底辟裂缝 | 第60-62页 |
·流体活动信息与油气运移之间的关系 | 第62-65页 |
·流体活动信息的组合类型 | 第62-63页 |
·研究区流体活动信息分布特征 | 第63页 |
·流体活动对油气运聚的意义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压力特征及油气运移模拟 | 第65-94页 |
·单井一维温压史模拟 | 第65-72页 |
·关键参数的选取 | 第65-71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二维压力特征及油气运移模拟 | 第72-90页 |
·盆地模拟参数 | 第72-79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9-90页 |
·三维流体势模拟 | 第90-94页 |
·关键参数指定 | 第90-92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2-94页 |
第六章 基于油气运移角度的单井解剖 | 第94-100页 |
·典型单井油气勘探成败分析 | 第94-99页 |
·崖城21-1构造勘探成败分析 | 第94-95页 |
·陵水4-2构造勘探成败分析 | 第95-96页 |
·松涛36-1构造勘探成败分析 | 第96-98页 |
·宝岛19-2构造勘探成败分析 | 第98-99页 |
·单井勘探成败的启示意义 | 第99-100页 |
·单井勘探失利的主要因素 | 第99页 |
·油气成藏的有利运移条件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有利目标区的初步预测 | 第100-111页 |
·基于压力特征及盆地模拟的运移特征分析 | 第100-102页 |
·研究区的油气输导条件 | 第100-101页 |
·现今压力特征指示的油气运移指向 | 第101页 |
·盆地模拟显示的油气运移特征 | 第101-102页 |
·基于流体活动信息与压力特征的封盖条件分析 | 第102-107页 |
·泥岩厚度分布特征 | 第102-103页 |
·流体活动信息指示的封盖条件 | 第103-105页 |
·从破裂压力的角度对封盖条件的分析 | 第105-107页 |
·研究区的有利目标区初步预测 | 第107-111页 |
·研究区其他有利的成藏条件 | 第107-108页 |
·有利目标区初步预测 | 第108-111页 |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