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作物耐低磷胁迫的形态学和生理学机制 | 第12-15页 |
·根系形态和根构型 | 第12-14页 |
·根系分泌物 | 第14-15页 |
·菌根的形成 | 第15页 |
·作物耐低磷胁迫的遗传学机制 | 第15-17页 |
·水稻耐低磷的相关QTLs | 第15-16页 |
·植物耐低磷的相关基因 | 第16-17页 |
2. 不同磷水平下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生长特性及磷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17-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页 |
·样品处理 | 第17-18页 |
·根系形态的测定 | 第18页 |
·磷浓度的测定 | 第18页 |
·试验数据的计算和处理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7页 |
·不同磷水平下水稻生长特性的差异 | 第18-26页 |
·不同磷水平下水稻地上部形态特征的变化 | 第18-21页 |
·不同磷水平下水稻苗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21-26页 |
·不同磷水平下水稻苗期磷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26-27页 |
·不同磷水平对水稻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磷浓度的影响 | 第26页 |
·不同磷水平对水稻苗期磷积累量的影响 | 第26页 |
·不同磷水平对水稻苗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页 |
3.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生长特性和磷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28-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样品处理 | 第28-29页 |
·叶面积的测定 | 第29页 |
·根系形态的测定 | 第29页 |
·磷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试验数据的计算和处理 | 第29-30页 |
·QTL定位分析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9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地上部生长特性的差异 | 第30-33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根系形态特征的差异 | 第33-35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各器官磷素相关指标的差异 | 第35-39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各器官磷浓度的变化 | 第35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各器官磷素积累量和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35-39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形态特征与磷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39-45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地上部形态特征与根系形态特征的关系 | 第39-41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地上部形态特征与磷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41-43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根系形态特征与磷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43-45页 |
·两种磷水平下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的形态及生理差异 | 第45-47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根系特征、磷积累量及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聚类分析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4. 两种磷水平下重组自交系群体苗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52-59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地上部形态特征的QTL定位 | 第52-54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根系形态特征的QTL定位 | 第54-55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各器官磷素相关指标的QTL定位 | 第55-56页 |
·两种磷水平下水稻苗期农艺性状及磷素相关指标的QTL定位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页 |
5.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1 | 第70-71页 |
附录2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