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名词表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磷营养与作物生理特性 | 第13-18页 |
·磷营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5页 |
·磷营养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17页 |
·磷营养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7页 |
·低磷胁迫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17-18页 |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 第18-20页 |
·分蘖数与产量的关系 | 第18页 |
·株高与产量的关系 | 第18-19页 |
·地上部总生物量与产量的关系 | 第19页 |
·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 第19页 |
·收获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 第19-20页 |
·数量性状QTL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QTL作图群体 | 第20页 |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20-21页 |
·影响QTL定位的因素 | 第21-23页 |
·遗传图谱 | 第21页 |
·群体和样本容量 | 第21-22页 |
·遗传背景 | 第22页 |
·性状遗传力 | 第22页 |
·统计方法及阈值 | 第22-23页 |
·QTLs及QTL上位性和环境互作 | 第23页 |
·水稻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水稻相关性状QTL定位 | 第23-24页 |
·水稻发育性状QTL定位 | 第24-25页 |
·作物耐低磷胁迫QTL定位研究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思路 | 第26-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田间种植及肥料管理 | 第27-28页 |
·性状测定 | 第28页 |
·株高和分蘖的动态测定 | 第28页 |
·叶面积测定 | 第28页 |
·地上部生物量测定 | 第28页 |
·图谱构建 | 第28-2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方差分析和遗传参数估计 | 第29页 |
·QTL定位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73页 |
·亲本及重组自交系群体农艺性状表现 | 第30-34页 |
·不同环境条件下RIL群体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分析 | 第34-35页 |
·两个年份环境下农艺性状方差分析及遗传分析 | 第35页 |
·两种供磷方式下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 第35页 |
·不同环境条件下RIL群体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两年内RIL群体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35页 |
·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群体农艺性状两年间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农艺性状的主效QTL定位 | 第36-73页 |
·水稻群体分蘖的发育QTL检测 | 第36-48页 |
·水稻群体株高的发育QTL检测 | 第48-57页 |
·两年两种供磷方式下水稻群体农艺性状QTL检测 | 第57-62页 |
·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育性状上位性QTL分析 | 第62-66页 |
·农艺性状上位性互作位点分析及与环境的互作分析 | 第66-73页 |
4 讨论 | 第73-76页 |
·非条件与条件QTL比较 | 第73-74页 |
·QTL的多效性 | 第74页 |
·环境与QTL定位 | 第74-75页 |
·与前人研究作比较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