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半夏的简介 | 第11-12页 |
·半夏研究概况 | 第11页 |
·半夏的形态特征 | 第11页 |
·半夏的生态特性 | 第11-12页 |
·半夏的繁殖特性 | 第12页 |
·半夏的化学成分 | 第12页 |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特点、意义及发生途径 | 第12-14页 |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特点及意义 | 第13页 |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途径与起源 | 第13-14页 |
·植物组培形态发生途径的研究 | 第14页 |
·半夏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半夏的人工种子研究 | 第15-16页 |
·人工种子概念 | 第15页 |
·人工种子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半夏人工种子研究现状 | 第16页 |
·半夏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7-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9页 |
·半夏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7页 |
·半夏种茎发育观察 | 第17-18页 |
·半夏珠芽发育观察 | 第18页 |
·半夏花器的形态观察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19-2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 试验试剂 | 第19-20页 |
3 试验仪器 | 第20-21页 |
4 试验方法 | 第21-27页 |
·半夏胚性愈伤及体细胞胚的诱导 | 第21-23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1页 |
·灭菌方法与培养条件 | 第21-22页 |
·灭菌方法 | 第21页 |
·培养条件 | 第21-22页 |
·半夏不同部位处理与激素处理试验 | 第22-23页 |
·半夏胚性愈伤和体细胞胚的诱导试验 | 第22页 |
·半夏种茎的诱导试验 | 第22-23页 |
·半夏种茎发芽试验 | 第23-24页 |
·半夏种茎发芽100天观察 | 第23-24页 |
·半夏珠芽发育观察 | 第24页 |
·细胞形态学研究 | 第24-27页 |
·石蜡切片制作 | 第24-25页 |
·切片制作方法 | 第24-25页 |
·染色方法 | 第25页 |
·观察记录与拍照 | 第25页 |
·发育时期的确定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7-36页 |
1 半夏胚性愈伤的诱导 | 第27-30页 |
·半夏不同部位处理与激素处理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7-28页 |
·半夏愈伤组织诱导的形态观察 | 第28-29页 |
·半夏愈伤组织诱导的形态学变化 | 第28-29页 |
·半夏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形态学变化 | 第28页 |
·半夏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形态学变化 | 第28-29页 |
·半夏愈伤组织产生部位的研究 | 第29页 |
·半夏胚性愈伤与非胚性愈伤的形态鉴别 | 第2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9-30页 |
2 半夏种茎的诱导 | 第30-31页 |
·不同激素处理对半夏种茎诱导的影响 | 第30页 |
·半夏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发育的观察 | 第30-31页 |
·外部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显微切片观察 | 第3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1页 |
3 半夏种茎发芽试验 | 第31-34页 |
·半夏种茎发芽过程 | 第31-32页 |
·外部形态观察 | 第31-32页 |
·显微切片观察 | 第32页 |
·半夏珠芽发育过程 | 第32-33页 |
·外部形态观察 | 第32-33页 |
·显微切片观察 | 第3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3-34页 |
4 半夏花器形态观察 | 第34-36页 |
·半夏佛焰苞的形态观察 | 第34页 |
·半夏雄蕊的形态观察 | 第34页 |
·外部形态观察 | 第34页 |
·显微切片观察 | 第34页 |
·半夏雌蕊的形态观察 | 第34-35页 |
·外部形态观察 | 第34页 |
·显微形态观察 | 第34-35页 |
·半夏种子的形态观察 | 第35页 |
·外部形态观察 | 第35页 |
·显微形态观察 | 第3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4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