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中的语图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第一章 语图一体形态——以原始岩画为例 | 第25-45页 |
第一节 鸿蒙初辟的绘画 | 第25-30页 |
一 史前时期的岩画 | 第26-27页 |
二 原始岩画的类别与主题 | 第27-30页 |
第二节 岩画中的语图关系 | 第30-38页 |
一 作为语言的原始岩画 | 第30-36页 |
二 作为图像的原始岩画 | 第36-38页 |
第三节 语图一体的图像特征 | 第38-45页 |
一 岩画造型视角的第一人称性 | 第38-40页 |
二 图像顷间的一般性特征 | 第40-42页 |
三 岩画图像的多重复合性特征 | 第42-45页 |
第二章 先秦至隋唐的语图分体形态 | 第45-77页 |
第一节 语图分体中语言的图像化 | 第46-57页 |
一 神话故事的图像化——先秦绘画 | 第46-48页 |
二 经史故事的图像化——汉代绘画 | 第48-53页 |
三 佛经故事的图像化——魏晋隋唐绘画 | 第53-57页 |
第二节 语图分体形态中的语图关系 | 第57-67页 |
一 语言叙事对于图像叙事的超越 | 第57-59页 |
二 绘画对于语言动态的模仿 | 第59-62页 |
三 绘画对于语言时空的模仿 | 第62-67页 |
第三节 语图分体形态的图像特征 | 第67-77页 |
一 形式的完善与记录功能的让渡 | 第67-69页 |
二 象征性色彩与程式化造型 | 第69-72页 |
三 图像顷间的决定性特征 | 第72-77页 |
第三章 宋元之后的语图合体形态(Ⅰ) | 第77-134页 |
第一节 宋元绘画的转向 | 第78-83页 |
一 绘画叙事的转向 | 第78-79页 |
二 绘画题材的转向 | 第79-81页 |
三 绘画造型的转向 | 第81-83页 |
第二节 语图合体的形式 | 第83-103页 |
一 诗与画 | 第84-96页 |
二 文与图 | 第96-99页 |
三 图像诗 | 第99-103页 |
第三节 心理层面的语图合体 | 第103-125页 |
一 对话关系的形成 | 第104-108页 |
二 “语”和“象”的重合 | 第108-116页 |
三 “语”和“象”的错位 | 第116-120页 |
四 共时与历时 | 第120-125页 |
第四节 物理层面的语图合体 | 第125-134页 |
一 语图的同时空并置 | 第126-127页 |
二 语图章法有机结合 | 第127-129页 |
三 语图空间笔墨一体 | 第129-134页 |
第四章 宋元之后的语图合体形态(Ⅱ) | 第134-154页 |
第一节 语图合体形成机制 | 第134-145页 |
一 语图对自身界限的超越 | 第134-141页 |
二 语图的信息量守恒 | 第141-145页 |
第二节 语图合体中文人画的图像特征 | 第145-154页 |
一 绘画的文人化特征 | 第146-149页 |
二 绘画的书法化特征 | 第149-151页 |
三 绘画顷间的象征性特征 | 第151-154页 |
第五章 语图关系中的若干问题 | 第154-183页 |
第一节 民间美术中的语图 | 第154-168页 |
一 民间美术图像 | 第154-158页 |
二 民间美术的语图关系及成因 | 第158-165页 |
三 民间美术的图像特征 | 第165-168页 |
第二节 语图关系嬗变原因探析 | 第168-178页 |
一 语图关系嬗变的观念原因 | 第169-174页 |
二 语图关系嬗变的物质原因 | 第174-178页 |
第三节汉语的形象性与大脑半球均衡 | 第178-183页 |
一 汉语特有的形象性 | 第178-180页 |
二 形象性与左右半球均衡 | 第180-183页 |
结语 | 第183-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9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