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固定化石油烃降解菌剂的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第10-12页
        1.1.1 石油组成成分第10页
        1.1.2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与危害第10-12页
    1.2 海洋石油污染处理方法第12-15页
        1.2.1 物理法第12页
        1.2.2 化学法第12页
        1.2.3 生物法第12-15页
    1.3 混合菌群生物协同作用第15页
        1.3.1 菌群间的协同作用第15页
        1.3.2 石油降解菌群的应用第15页
    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第15-16页
        1.4.1 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第15-16页
        1.4.2 微生物固定化方法第16页
        1.4.3 固定化技术在海洋溢油中的应用第16页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第16-19页
        1.5.1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优势海洋石油降解菌的分离和鉴定第19-32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0页
        2.1.1 材料及试剂第19页
        2.1.2 实验仪器第19-20页
        2.1.3 培养基第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2页
        2.2.1 石油降解菌的分离与筛选第20-21页
        2.2.2 菌株的鉴定第21页
        2.2.3 石油降解率的测定第21页
        2.2.4 菌株的石油降解特性第21-2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2-30页
        2.3.1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第22-25页
        2.3.2 石油降解菌的生长和降解效果第25页
        2.3.3 菌株石油降解特性第25-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响应优化构建高效混合菌群第32-42页
    3.1 实验材料第32页
        3.1.1 材料及试剂第32页
        3.1.2 实验仪器第32页
    3.2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2.1单因素实验第32页
        3.2.2 石油降解率的测定第32-33页
        3.2.3 响应优化混合菌配比第33页
        3.2.4 验证混合菌最优配比第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41页
        3.3.1 单菌株最佳接种量第33-34页
        3.3.2 响应面优化设计第34页
        3.3.3 响优面优化分析第34-36页
        3.3.4 最优混合菌配比及交互作用第36-40页
        3.3.5 优化配比验证第40-41页
    3.4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乙酸改性苎麻纤维固定化菌剂的制备及其降解性能第42-51页
    4.1 实验材料第42页
        4.1.1 材料及试剂第42页
        4.1.2 实验仪器第42页
    4.2 实验方法第42-43页
        4.2.1 乙酸改性苎麻纤维第42页
        4.2.2 吸附法制备固定菌剂第42-43页
        4.2.3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43页
        4.2.4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43页
        4.2.5 固定化菌对石油的去除第43页
        4.2.6 游离菌和固定化菌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降解特性第43页
        4.2.7 游离菌和固定化菌对正构烷烃的降解第4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3-50页
        4.3.1 固定化菌对石油去除第43-44页
        4.3.2 载体及固定化菌的微观结构分析第44-46页
        4.3.3 游离菌和固定化菌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降解特性第46-47页
        4.3.4 游离菌和固定化菌对正构烷烃的降解第47-49页
        4.3.5 吸附—协同生物降解假设模型第49-50页
    4.4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海洋溢油污染模拟修复实验第51-58页
    5.1 实验材料第51页
        5.1.1 材料及试剂第51页
        5.1.2 实验仪器第51页
    5.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5.2.1模拟海洋溢油污染修复实验第51页
        5.2.2 溶解氧(DO)的测定第51页
        5.2.3 pH的测定第51页
        5.2.4 溶解态总石油烃(THP)的测定第51-52页
        5.2.5 固定化菌剂修复效果评价第5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2-57页
        5.3.1 石油形态的变化第52-53页
        5.3.2 模拟溢油修复中DO的变化第53页
        5.3.3 模拟溢油修复中pH的变化第53-54页
        5.3.4 模拟溢油修复中溶解态TPH的变化第54-55页
        5.3.5 模拟溢油修复中饱和烃的变化第55-56页
        5.3.6 固定化菌剂的修复效果评价第56-57页
    5.4 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6.1 结论第58-59页
    6.2 创新点第59页
    6.3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滨海不同生境盐地碱蓬的化学计量关系与代谢调节策略
下一篇:包埋固定化原油降解菌群对海洋溢油的降解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