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4-24页 |
一、论文选题与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 第21-22页 |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心学“外王”释义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内圣与外王释义 | 第24-30页 |
一 圣与王 | 第24-25页 |
二 内与外 | 第25-26页 |
三 内圣与外王 | 第26-30页 |
第二节 心学“外王”释义 | 第30-34页 |
一 心学“外王”之含义 | 第30-31页 |
二 心学“外王”之内容 | 第31-34页 |
第二章 陆九渊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 第34-58页 |
第一节 心学理论 | 第34-40页 |
一 心与本心 | 第34-37页 |
二 正君心民心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外王”理论 | 第40-44页 |
一 仁心善政 | 第40-41页 |
二 法三代之治 | 第41-42页 |
三 以民为本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外王”实践 | 第44-56页 |
一 轮对五策 | 第44-46页 |
二 整顿吏治 | 第46-48页 |
三 变革复兴 | 第48页 |
四 荆门心政 | 第48-50页 |
五 以心化民 | 第50-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杨简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 第58-82页 |
第一节 心学理论 | 第58-64页 |
一 慈湖与象山 | 第58-60页 |
二 道心与人心 | 第60-61页 |
三 心与意 | 第61-63页 |
四 心之精神是谓圣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外王”理论 | 第64-72页 |
一 是心足以王 | 第65页 |
二 敬信节用 | 第65-66页 |
三 以孝治天下 | 第66-68页 |
四 以礼治国 | 第68-70页 |
五 以事养民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外王”实践 | 第72-82页 |
一 以公心治政 | 第72-73页 |
二 勤政为民 | 第73-74页 |
三 社会改革 | 第74-78页 |
四 以心化民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王守仁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 第82-107页 |
第一节 心学理论 | 第82-89页 |
一 心即理 | 第82-84页 |
二 知行合一 | 第84-86页 |
三 致良知 | 第86-89页 |
第二节 “外王”理论 | 第89-96页 |
一 明德亲民 | 第89-90页 |
二 致良知与治天下 | 第90-92页 |
三 万物一体与秩序建构 | 第92-93页 |
四 法三代之治 | 第93-95页 |
五 新四民论 | 第95-96页 |
第三节 “外王”实践 | 第96-104页 |
一 重民生民命 | 第96-98页 |
二 治吏与治贪 | 第98-100页 |
三 平乱与治世 | 第100-102页 |
四 兴学与化民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王畿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 第107-130页 |
第一节 心学理论 | 第108-114页 |
一 “四有”与“四无” | 第108-110页 |
二 良知现成 | 第110-113页 |
三 先天正心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外王”理论 | 第114-121页 |
一 经邦与济世 | 第114-117页 |
二 良知与治世 | 第117-118页 |
三 一体与治政 | 第118-120页 |
四 王道与霸道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外王”实践 | 第121-128页 |
一 治心与治政 | 第122页 |
二 讲学与教化 | 第122-124页 |
三 为学与为政 | 第124-126页 |
四 三代与井田 | 第126-127页 |
五 异业而同道 | 第127-128页 |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聂豹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 第130-151页 |
第一节 心学理论 | 第130-135页 |
一 良知本寂 | 第131-132页 |
二 归寂主静 | 第132-135页 |
第二节 “外王”理论 | 第135-141页 |
一 以心治政 | 第135-137页 |
二 孝悌治天下 | 第137页 |
三 兴学以正俗 | 第137-139页 |
四 以一体治政 | 第139-141页 |
第三节 “外王”实践 | 第141-149页 |
一 整顿吏治 | 第142-143页 |
二 宽民恤民 | 第143-144页 |
三 行乡约井田 | 第144-145页 |
四 治军宁边 | 第145-147页 |
五 消廉治政 | 第147-148页 |
六 兴学化民 | 第148-149页 |
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七章 王艮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 第151-181页 |
第一节 心学理论 | 第151-160页 |
一 良知论 | 第152-154页 |
二 格物论 | 第154-157页 |
三 一体论 | 第157-159页 |
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二节 “外王”理论 | 第160-170页 |
一 进退出处 | 第161-163页 |
二 安身治国 | 第163-166页 |
三 王道仁政 | 第166-169页 |
小结 | 第169-170页 |
第三节 “外王”实践 | 第170-181页 |
一 修身治世 | 第171-173页 |
二 讲学化民 | 第173-175页 |
三 恤民赈灾 | 第175-176页 |
四 养民安民 | 第176-178页 |
小结 | 第178-181页 |
第八章 刘宗周之“外王”理论与实践 | 第181-206页 |
第一节 心学理论 | 第181-189页 |
一 主敬说 | 第182-184页 |
二 慎独说 | 第184-185页 |
三 诚意说 | 第185-189页 |
第二节 “外王”理论 | 第189-198页 |
一 治心以治政 | 第189-191页 |
二 行王道仁政 | 第191-193页 |
三 兴学政救世 | 第193-195页 |
四 一体与治世 | 第195-197页 |
小结 | 第197-198页 |
第三节 “外王”实践 | 第198-206页 |
一 建言献策 | 第199-200页 |
二 勤政恤民 | 第200-201页 |
三 修学化民 | 第201-202页 |
四 乡约保甲 | 第202-204页 |
小结 | 第204-206页 |
第九章 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之特征及其价值 | 第206-239页 |
第一节 比较视域下的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 | 第206-228页 |
一 与先秦儒家之比较 | 第206-210页 |
二 与宋明理学家之比较 | 第210-213页 |
三 与清代实学之比较 | 第213-218页 |
四 与现代新儒学之比较 | 第218-228页 |
第二节 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之特征 | 第228-233页 |
一 为道为学为政之统一 | 第229-230页 |
二 治心与治世之统一 | 第230页 |
三 治内与治外的统一 | 第230-231页 |
四 一体与治世的统一 | 第231-232页 |
五 致良知与治政的统一 | 第232-233页 |
第三节 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之价值 | 第233-239页 |
一 对心学“内圣强而外王弱”之厘清 | 第233-235页 |
二 心学“外王”理论与实践之精神价值 | 第235-2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9-246页 |
后记 | 第246-247页 |